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项目文化

胡平:在雪域高原筑起安全“防护墙” 

发布时间:2025-10-14来源:
【字体: 分享:

“安全员”到“安全总监”:6年深耕织密安全网,“安全工作没有‘差不多’,只有‘百分百’!”这是35岁的胡平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11日,他从二航局温州交通城建工业化基地项目的一名普通安全员起步,在安全岗位上稳步成长。2021年任职重庆空港新城项目安全副部长,20243月奔赴雪域高原,担任拉萨贡嘎机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安全总监,同年8月接过拉萨聂当特大桥项目安全总监的重担。

聂当特大桥项目安全部仅有胡平一人,他是“全能安全管家”:对外要对接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应急管理局、派出所,确保项目安全合规;对内要梳理安全内业资料,从隐患整改台账到安全月报,每一份文件都细致核对;每天还要扎进施工现场,检查现场支架、临时用电、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及施工现场安全措施,一天微信步数常破3万步。

“我多查一处隐患,现场就多一分安全。”胡平说。

雪域高原上的“应急先锋”

2024年冬休期间,胡平主动留守西藏,与同事戚险丰、刘清源组成“留守值班组”,负责现场安全巡查与应急值守。1月的西藏寒意正浓,一则“西藏日喀则发生地震”的新闻让三人立刻绷紧了神经。

“作为安全人,震区肯定需要支援!”,此时二航局西藏片区已迅速响应,正召集50名人员组建应急救援队,筹集挖掘机10台、平板车7台、各类车辆55台,按西藏交通运输厅指令分批次驰援定日县。胡平当即主动请缨加入首批救援队伍:“我熟悉应急流程,又在西藏待了大半年,路况和气候都适应,必须去一线!”

救灾路上的考验远超想象:进村的山路崎岖陡峭,余震不断引发山石滚落,车辆只能龟速前行,胡平坐在副驾驶座上,一边紧盯路面落石情况,一边用对讲机提醒车队“保持安全车距,遇险情立刻停车”。

抵达定日县后,他来不及喝口热水,立刻跟着队伍挨家挨户排查危房:“老乡,这里房子有裂缝,不安全,快跟我们去安置点!”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和队员轮流搀扶;看到被困在倾斜房屋里的村民,他们用撬棍撬开变形的门框,徒手清理障碍物。

“临时安置”到“家的温度”

当救灾人员在一线了解到灾区急需长期安置的箱式房时,中交集团紧急统筹950间箱式房,19日当天便陆续送达三处安置点。每间箱式房内都提前配齐4个高低床,可容纳8人居住;场地平整完毕后,胡平和队员们跟着施工队伍一起搭建,指甲缝里嵌满了泥土也不停歇。

为保障群众生活用电,中交集团还在3个安置点配齐了发电机、电线和灯具。胡平主动承担起用电安全检查任务:“发电机要远离易燃物,电线接头必须做好防水绝缘!”他跟着电工师傅逐个排查线路,哪怕是一个松动的接线柱,都要亲手拧紧。

当看到受灾群众搬进温暖的箱式房,点亮电灯、泡上热泡面时,胡平眼眶有些湿润:“再苦再累都值了,只要群众有衣服穿、有饭吃、有安稳住处,我们的救援就没白干。”

连续三天两夜,胡平和队员们几乎没合眼,直到震区秩序逐渐稳定,安置点水电、物资保障到位,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项目。

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感慨道:“从组建队伍、筹集物资,到送箱式房、通水电,短短几天就把安置点建得有模有样,这就是我们的中国速度!能参与其中,我特别自豪。”

把安全刻进每一个环节

如今在聂当特大桥项目,胡平依旧是那个“连轴转”的安全总监。白天跑现场查隐患,小到工人安全帽系带是否系紧,大到吊装设备限位装置是否灵敏,他都逐一核实。

晚上整理内业资料、修改应急演练方案,他常常忙到深夜。施工队新工人进场,他会结合抗震救灾经历讲解应急处置要点。地方应急管理局来检查,他能清晰汇报项目安全管理措施,连检查人员都称赞:“你一个人把安全部管得这么规范,不容易!”

面对桥梁高空作业,胡平提前制定专项安全方案:“高空作业风险高,我打算每天提前半小时到现场,再跟作业人员‘唠叨’一遍安全要点。”说话间,他拿起检查记录仪走向工地。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这个独当一面的安全总监,正用脚步丈量安全,用坚守守护着每一位建设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