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项目文化

453米“地下长龙”的百日攻坚 

发布时间:2025-10-11来源:
【字体: 分享:

在重庆綦江藻渡水库工程的建设蓝图上,盐井坝倒虹吸顶管段犹如一条深埋的“地下长龙”,全长453米,是连接黄桷树隧洞与花土岗隧洞、决定全线通水目标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它的建设历程,是一场与未知地质、复杂技术和极端环境的百日博弈。

8月18日上午10时18分,当顶管机刀盘破土而出、精准抵达接收井的那一刻,现场沸腾了。盐井坝倒虹吸顶管段比原计划提前43天贯通!

水患突袭,强排稳基

4月中旬,顶管机始发不久,挑战便骤然降临。在穿越通惠河底的关键阶段,地下涌水量突然急剧增大,工作井内每小时出水量高达13立方米,原降水排水方案瞬间失效。

眼看着水位上涨、基坑安全受到威胁,藻渡水库项目副经理冉茂玲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组织各方代表召开现场会,决定增调大功率水泵加强抽排,在既有泥浆池旁改建扩容,同时泥浆外运车辆实行双班轮换、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现场灯火通明,人员轮流值守,最终顶住了涌水带来的危机,确保了顶管机在稳定环境中继续掘进,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刀盘危机,地底“救心”

当顶管顶进至160米时,“危机”再次袭来。工人在进行常规刀具检查时,发现顶管机动力箱主轴存在漏油,进一步检查发现齿轮油中竟混杂水分和金属铁屑——这是轴承损坏的信号!在地下13米、直径仅2.7米的密闭空间内更换核心部件,属于超高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犹如为顶管机做一场“心脏手术”。

冉茂玲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连夜协调设备厂家远程会诊,组织工程部反复推演,历经两天两夜制定出专项抢修方案。

冉茂玲佩戴好防护装备,下到深邃的工作井底,穿过狭窄的通道,径直来到闷热潮湿的机头位置。在巨大的顶管机旁,他仔细查看故障点,不时用手电照射观察细节,并不时与抢修班组长交流着技术细节。

“老杨,确认电机关闭到位了吗?齿轮箱周边防护挡板一定要先装上,防止泥浆溅出。”他一边询问,一边俯身检查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挂点是否牢固可靠。“通风再加强一些,里面温度高,大家轮换休息,饮用的盐水要及时供应上。”他不忘拍了拍身边年轻技术员的肩膀:“再坚持一下,咱们一起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在逼仄的空间里,他逐一确认着每一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措施:气体检测仪器是否正常监测、应急通讯是否畅通、逃生通道是否保持通畅、应急救援设备是否处于待命状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深知,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抢修期间,冉茂玲和一线工人坚守一线,协调资源、监督安全,历经20多天紧张抢修,终于在6月中旬完成设备精密部件的更换,让顶管机重新恢复轰鸣。

岩层智判,果断换刀

7月的重庆,高温肆虐,但比天气更炽热的是冉茂玲的专业警觉。

有一次,他突然发现顶进参数存在异常,叮嘱技术人员加强对渣土筛验,“岩层可能变了!”果不其然,掘进面由相对软弱的紫红色泥岩逐渐变为坚硬致密的青色粉砂岩,推进速度明显下降,刀盘负荷陡增。冉茂玲立即赶到泥水分离器旁,抓起一把新鲜的岩屑,仔细捻磨观察,当即断定:“必须立即更换滚刀,否则机头有卡死甚至瘫痪的风险!”更换滚刀意味着暂时停产,协作队伍顾虑重重,建议放慢进度但不停工。

“磨刀不误砍柴工!”冉茂玲从全局出发,态度坚决,力排众议,要求停机换刀。同时,他要求测量员黄清加密监测频次,“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确保顶管机在硬岩中精准穿越。这一次的果断决策,避免了更大损失,保障了后期高效推进。

进入8月,工程步入最后冲刺阶段。经历过水患、抢修与硬岩的连续考验,整个团队配合愈发默契,掘进效率稳步提升。8月18日上午,在众人期待中,顶管机刀盘精准贯穿最后岩层,阳光第一次照进这条地下长廊。现场掌声雷动,建设者们疲惫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453米,不仅是一段隧洞的长度,更是一支团队以专业、责任与勇气书写的建设传奇。盐井坝倒虹吸顶管段的提前贯通,为藻渡水库工程全线通水按下“快进键”。未来,这座渝南水利枢纽将守护綦江沿线安居乐业,润泽百万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