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大冶湖新区供水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战场上,项目经理杨晓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筑牢安全防线、高效推进生产,将一项关乎区域发展的民生工程打造成质量与安全并重、创新与实效兼具的标杆项目,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创新破解难题,留下了一串扎实而闪光的足迹。
技术创新破壁垒,以“巧思”解工程之难
环大冶湖新区供水工程的核心难点在于大型地下泵房沉井施工——深基坑作业风险高、结构防渗要求严、周边环境敏感,传统工艺难以兼顾安全、质量与效率。面对这一“硬骨头”。杨晓非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中,用两项关键创新改写了沉井施工的“传统剧本”。
在沉井井壁浇筑环节,传统“支架+木模板”体系需搭设大量高空支架,不仅工序繁琐、效率低下,更存在模板对拉丝杆形成渗水通道的隐患,直接影响地下泵房的防渗性能。杨晓非带领技术团队反复推演、实地测算,大胆提出“超高分体式弧形挂架式模板体系”的创新方案:将施工平台与模板集成一体,通过弧形设计贴合井壁弧度,取消传统对拉丝杆,仅靠挂架与井壁的稳定连接实现模板固定。这一创新从减少了高空支架搭设的安全风险,同时,一体化模板体系也让混凝土浇筑一次成型。
沉井下沉阶段,更大的挑战摆在面前:项目紧邻长江大堤,周边居民区密集,传统排水下沉工艺需大规模降水,极易引发地面沉降,威胁大堤安全和居民房屋结构。杨晓非请来水文、地质专家联合论证,提出“带水下沉工艺”的优化方案:通过控制井内水位与外部地下水位的平衡差,利用水体浮力减轻沉井对地基的压力,配合高压水枪冲土、空气幕减阻等技术,实现沉井平稳下沉。施工期间,周边地面沉降量控制在毫米级,长江大堤监测数据始终稳定,居民房屋未出现任何裂缝。目前,沉井即将精准下沉到位,为后续顶管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工艺创新也被纳入行业技术导则修订参考案例。
精益管理强履约,以“细功”保项目之稳
“环大冶湖供水工程是民生工程,早一天通水,新区群众就早一天受益。”这是项目经理杨晓非常挂在嘴边的话。项目自2024年9月按期开工以来,他始终以“六个变量”(人、机、料、法、环、测)统筹管理为核心,构建“精准调度、闭环管控”的生产体系,确保每个节点都“踩准节拍”。
在进度管控上,他推行“节点分解到天、责任落实到人”的机制。针对沉井施工这一关键线路,他将其拆解为“井壁浇筑—封底处理—下沉对接”3大阶段、12个细分节点,每个节点明确技术标准、资源配置和验收时限。例如,在首个井壁浇筑节点,他提前7天协调钢模板加工厂家驻场,确保定制化弧形模板按时到场;同步组织3支作业队伍轮班施工,实现“人歇机不歇”,最终比计划提前2天完成浇筑,为后续工序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资源协调上,他深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建立“动态库存”管理模式。每天早会,他都会对照施工计划核查钢材、混凝土等主材库存,提前3天预警短缺风险;针对沉井下沉所需的大型设备,他联合公司设备管理部建立“区域共享池”,统筹调配周边项目的液压抓斗、泥浆处理机等设备,避免闲置浪费。这种精打细算的管理,让项目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仍实现了阶段性成本的节余。
铁腕守牢安全线,以“底线”筑工程之本
“安全是1,其他都是0,没有安全一切归零。”杨晓非始终将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的“生命线”,在环大冶湖项目构建起“预防为主、全程管控、全员参与”的安全防控体系,用铁腕手段筑牢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线。
他深知沉井施工“高风险、高隐蔽”的特点,创新推行“双跟班、双确认”制度:要求技术负责人与安全监督员同步跟班作业,对每道工序实行“技术参数确认+安全条件确认”双签字,缺一不可。在挂架式模板首次安装时,他连续3天守在现场,从挂架焊接强度检测到螺栓紧固扭矩核查,逐项对照标准把关,直到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合格率100%”才允许开工。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让作业人员养成了“不达标绝不停工”的自觉。
为消除监管盲区,他将高空作业、深基坑、吊装作业等6类高风险点标注为“红色区域”,实行“每两小时巡查+视频监控”双重管控。他的“安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施工现场隐患整改记录,小到临边防护栏杆松动,大到沉井倾斜度预警,每条都标注着整改责任人、完成时限和复查结果。针对沉井下沉可能出现的“突沉”风险,他组织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每月开展实战演练,模拟井体倾斜、土体坍塌等场景,让作业人员熟练掌握“补水稳压、配重调整”等应急处置流程,演练视频被作为公司安全培训教材推广。
如今,环大冶湖新区供水工程顶管施工的号角已吹响。杨晓非依然每天穿梭在施工现场,他的脚步丈量着工程的进度,他的智慧破解着建设的难题,他的担当诠释着央企项目经理的初心。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正以“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信念,向着“让新区群众用上放心水”的目标稳步前行,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