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波斯湾畔量春秋

发布时间:2025-08-20阅读次数:

2021年3月的停机坪上,我裹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活像颗即将发射的人形粽子。机舱广播里空姐温柔的“祝您健康”此刻听起来颇有些黑色幽默,毕竟我们即将空降到病毒载量超标的校验现场。舷窗外云海翻腾,恰似我咕嘟冒泡的思绪:既向往揭开《一千零一夜》的现代面纱,又担忧自己这台“国产全站仪”,能否在异国工程战场上校准出完美的中国精度。

隔座同事试图用手机拍摄云海,防护面罩却在镜头前反射出奇幻的七彩光晕。我们相视苦笑,这倒是像极了人生——你以为在记录风景,命运却总爱给你加点意想不到的滤镜。

当飞机舱门开启的瞬间,40度的热浪便给我们来了个结实的阿拉伯式熊抱。项目部宣传册上“毗邻波斯湾”的描述,此刻化作施工场上永不落幕的桑拿盛宴。我的工装在后背画出一幅动态盐碱地图,全站仪的三脚架在滚烫沙地上站成了倔强的骆驼。幸亏这铁家伙不会出汗,否则我们怕是要在控制点周围挖条导流渠。

真正的“高温套餐”却在业主办公室。菲律宾业主竖起三根手指,浓重的椰香英语让“three”变成了“Siri”。当我的大脑还在进行傅里叶变换时,巴基斯坦QC已经用机关枪语速抛出了五个专业术语。那一刻忽然顿悟:工程人的外语词典里压根没有“标准发音”,只有“求生听力”。

转战沙特项目时,我天真地以为上岸就能告别“水深火热”。谁知陆地上的咨工们个个都是《一千零一问》的作者,他们蓝眼睛里的质疑光芒,能把施工图扫描出火星子。初遇约旦咨工请教时,他那句“I'm not a teacher”让我在42℃高温里品出西伯利亚寒流的余韵。直到某天福至心灵,我用“Sir, your tartan pattern resonates perfectly with our control network!”(先生,您的格纹与我们的控制网格堪称绝配)作为开场白,竟成功切换了咨工的沟通模式。原来全世界的咨工都吃彩虹糖,关键得找准光谱波长。

项目部茶水间的椰枣蜜饯成了最佳外交官。当巴基斯坦测量员第N次把放样数据喂给骆驼时,我学会用三颗椰枣加一句“InshaAllah(如真主所愿)”化解危机。这甜腻的东方智慧,竟比全站仪的激光束更有穿透力。

随着属地化测量员率飙升至81%,我的工位逐渐从测量前线转至后场管理岗。看着简历上人均“八年经验”的外籍团队,恍惚间以为接手了阿拉伯测量骑士团。现实却很快泼来一盆醒脑的尼罗河水。这些“老手”的操作手册里,似乎只写着“OK”和“Problem”两个按钮。

我们启动了“骆驼骑士成长计划”:把现场教学变成真人版《沙漠求生指南》,用红蓝铅笔在图纸上画出像烤羊肉串似的分步图解。来自巴基斯坦的老将Abdullah率先顿悟,他铺开祈祷毯校准基座的模样,活像在沙漠里举行古老的星象测绘仪式。当另一位外籍员工Wasim第一次独立完成1.2公里闭合导线时,整个团队仿佛发现了新油田般欢呼雀跃,虽然他得到的结果刚刚触及规范底线。

四年间,我的足印从波斯湾盐渍滩涂延伸到沙漠腹地,防护面罩上的汗渍结晶出微型撒哈拉。那个史诗般的黄昏,当我站在K0+110路缘石旁校核高程时,落日突然把整个工地浇铸成琥珀色。远处牧人的驼铃叮咚,与现代压路机的轰鸣在热浪中奇妙共振。忽然想起初到贝里项目时,门牌上的那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彼时觉得是鸡汤,此刻却尝出了海盐味。

那些在图纸上舞蹈的坐标点,在异国星空下连成了独特的星图。每个放样桩都是刺破荒芜的绿芽,每次的仪器对中都是文明在对话。收工前,Abdullah神秘兮兮递来块椰枣糕,掰开发现藏着张歪扭的中文字条:“谢谢师父,误差1公分!”这大概比任何测量认证都值得珍藏。毕竟在浩瀚沙海里,我们不仅定位了道路桥梁,更测绘出了跨越文化的理解坐标。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
企业信箱 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