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单日浇筑16409方预冷混凝土

发布时间:2025-09-05阅读次数:

2024年11月30日,马道枢纽船闸主体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与浇筑量突破16409立方米——这一量级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总量,不仅创下同类单体工程建设的全新世界纪录,更标志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关键控制性工程迈入建设“快车道”。这一成就的背后,是项目管理团队对“黄金工期把握、硬核设备支撑、施工难题破解、工艺与养护创新”的全方位把控。

“11月30日当天,船闸主体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总量达到16409立方米,我们创造了同类单体工程世界纪录!”对讲机里的声音略带颤抖,却瞬间点燃了整个数字化管理中心。有人鼓掌,有人拥抱,项目生产副经理李波默默摘下了眼镜,擦了擦眼角——这一刻,他们改写了世界同类水运工程混凝土单日生产和浇筑预冷混凝土的纪录。

抢抓黄金工期:为破纪录筑牢基础

早在旱季来临前三个月,项目管理团队就开始运筹帷幄。“广西的旱季,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时间!”项目生产副经理李波在旱季施工动员会上斩钉截铁,“人要精、设备强、组织严,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李波亲自上阵带着团队日夜推演施工动线:“我们合理利用现有已具备浇筑条件的仓面,采取多点同步推进,就像一场大型“交响乐”,每个节奏都得准点才上。”

物资部部长朱龙飞拍着胸脯保证:“砂、石、水泥全部按双倍储备到位,拌合楼我已亲自查了三遍——这次,绝不让‘断料’拖后腿!”

之后,项目管理团队组建专项技术与设备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施工流程、推演风险点,进一步完善安全管控与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对原材料供应、混凝土配比、运输路线等关键环节进行反复核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施工标准,为破纪录目标扫清障碍。

人机料协同作战:破解大规模施工难题

马道枢纽的混凝土总浇筑方量达336万立方米,主体结构多为大体积混凝土,单次仓面混凝土浇筑方量普遍超过1200立方米,最大单次浇筑量高达5000立方米。为应对这一挑战:大兵团“作战”正式开始:300台设备,2500人,组成一支高效运转的施工钢铁洪流。

破纪录当天,施工现场如同一部精密运转的巨型机器。

“1号拌和楼产能已达极限,启动2号楼!”“运输组汇报:185台罐车全部就位,路线畅通!”“布料机顶升平台调整完毕,可以精准投料!”……对讲机里指令频传,却有条不紊。

设备总调度郝海潮站在指挥屏幕前,神情严肃:“二十六条浇筑线路、三百多台设备、两千多人协同——这就像指挥一场战役,每一辆车都是兵,每一个信号都不能错。”

尤其在异形结构处,老师傅带着班组,小心翼翼操作着定制模板。“这儿钢筋太密,振捣棒斜45度插,慢提快拔——记住,混凝土也是有生命的,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马道枢纽船闸包含廊道、省水池、阀门井、空腔等多种异形结构,施工中需兼顾模板通用性与结构尺寸精准性。团队通过定制异形模板、优化模板安装工艺,结合BIM建模技术提前模拟施工过程,确保模板紧密贴合结构要求,避免浇筑偏差,降低成本与工期损耗,为大规模浇筑提供了结构基础。

为加快进度,建设团队需在12万平方米的船闸施工区域内,同步调度塔吊、履带吊、布料机、混凝土运输车等300多台设备,组织2500余名施工人员开展作业,涉及120个混凝土仓面的同时施工——设备交叉作业频繁、人员流动密集、工序衔接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卡顿都可能影响整体进度。团队通过制定详细的设备调度计划、划分施工分区、明确工序衔接时间节点,实现了设备与人员的高效协同,确保施工全程有序推进。

在运输与布料环节,团队进一步强化协同:185台混凝土运输车辆实行“日夜班无缝衔接”模式,30台应急备用车辆随时补位,确保混凝土从拌和站到浇筑现场“无缝转运”;26台套布料设备同步作业,9台套应急设备备用,形成“多点覆盖、精准浇筑”的作业网络,为单日高强度浇筑提供了保障。

创新工艺与精细养护:守护工程质量

破纪录不等于降标准。质量部部长冯雁麟手持测温仪,反复核查着混凝土入模温度:“28.5℃,达标!我们采用风冷骨料、加冰拌合,从源头控制温度。”

团队采用“亚洲最大7立方米强制性搅拌机+履带式布料机+专用罐车”的协同工艺:7立方米强制性搅拌机将拌和楼小时产能提升至800立方米,为大规模浇筑提供稳定“原料供应源”;针对大粒径、低坍落度、三级配预冷混凝土的运输难题,团队优化车辆整理装置与叶片布局,研发专用运输罐车,有效避免混凝土离析、初凝;26条浇筑线路科学布置,配合履带式布料机“精准投递”,使混凝土小时浇筑量达700立方米,确保混凝土在最佳初凝时间内完成入仓与振捣。

“养护组跟上!顶面覆盖土工布,立面贴保湿膜——这时候偷懒,前面全部白干!”养护班长老李一边喷水一边大声叮嘱。他们知道,大体积混凝土,“养”比“浇”更关键。

分层养护:根据结构部位差异,顶部覆盖土工布并定期喷淋洒水保持湿润;立面采用高分子节水保湿膜、保湿保温毯与保温板组合覆盖,实现“立体式”保湿保温,全方位保障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

智能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系统成为“幕后大脑”,全天候监测着内部温度变化。“看,温差始终控制在20℃以内——稳得住!”项目总工姚平激动地指着屏幕。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专用运输罐车和振捣工艺,有效杜绝了离析和冷缝,真正做到“又快又好”。

从晨光熹微到星斗满天,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布料机长臂挥舞,罐车川流不息,指挥的口令、机械的轰鸣、混凝土浇筑的簌簌声——交织成一首破纪录的进行曲。

第二天凌晨零点,当最后一车混凝土缓缓注入仓面,数据最终定格在16409立方米。没有人立刻欢呼,大家静静望着显示屏,仿佛还没从高强度节奏中回过神。

直到对讲机里传来总指挥沙哑却激动的声音:“我们做到了……这是同类单体工程建设的里程碑!感谢你们,每一位奋战的建设者!”

人群中终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呐喊。李波悄悄抹了把脸,嘟囔着:“这辈子值了。”平陆战队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人:这一天,世界纪录是咱们中国人创造的!(杨怀鹏)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