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莆炎高速热火朝天的工地现场,年轻的魏玉涛第一次跟着师傅李刚学习吊装百吨钢箱梁。
两人的结缘来自中交集团建立的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集团力推“入企即入校”培训机制,建立“四联动”机制,广泛建设“中交职工学堂”。以“入企即入校”机制为人才培育推开入门的关隘——新员工入职即签订师徒协议,由李刚这样的骨干“手把手”传授技艺,从麻绳扣编结到千吨级钢梁翻身计算,知识在师徒衣襟的尘土间传递。
不过那时的魏玉涛未曾想到,五年后自己会在通苏嘉甬跨海大桥的风浪中指挥钢围堰毫米级下放,更未料到沉默寡言的师傅李刚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做着一件“大工程”。
此时的李刚作为中交二航局四公司的金牌起重工已经体会到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痛点:起重工队伍青黄不接,高危行业特性让新人却步,而国家重大工程对精密吊装的苛求却日益攀升。
结合集团提出的打造“交通强国、江河湖海、国际化经营”三大人才高地,推动“技能匠才”培养的精神指引。李刚开始编写起重工培训教材,于是他经常在深夜伏案疾书,甚至翻出了在学校里学习的《理论力学》等教材,纸页翻动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渐渐地,他累积出了1500多页培训讲义,每一页都浸透着工地现场的汗水与夜灯下的思考。他的工作得到了装备保障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李刚和魏玉涛从一对好师徒,渐渐发展成为“李刚起重工管理团队”,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他们的队伍,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训练场地越来越贴近实战,目前已经发展建设成为一个预计年培训承载量千人次的培训基地。
2024年11月,长江畔的中交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培训基地正式挂牌,44亩实训场地上吊车林立,朴素的讲义早已升级为沉浸式VR教具。中交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翔在揭牌仪式上强调,要以此次挂牌为契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大资源投入,不断优化布局,发挥好起重专业领域优势作用,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团产业工人培育的示范高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委关于自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完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措施,激发产业工人队伍活力动力,助力集团产改工作在国资央企中走在前、作表率。
一期期结业考核上,李刚等教师团队欣慰地看着学员们考核合格,达到“学有所成”的效果。从常泰长江大桥到平陆运河,新一代工人带着基地锤炼的技能走向超级工程。匠心传承的深意,正在于将个体的坚韧锻造成群体的脊梁。正如长江后浪承前浪,今日基地中每一双磨出茧子的手,都在为明日大国重器,铸就最沉稳的基石。(鲍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