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湾的海堤远眺,15公里外的海上施工平台像一枚被浪涛托举的叶片,在大潮与暴风的裹挟间微微颤动。平台上的建设者,身影被辽阔的海衬得十分渺小。但正是这些渺小的身影,在风浪里筑起了跨海长虹。
薛乃义是这平台上最新的身影,就像一粒入海的“新沙”。7月21日,这位来自山东菏泽的应届生,带着土木工程专业的课本知识和对一线工地的憧憬,来到二航局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
经历几天的适应和考察,薛乃义被派往项目最艰苦的工点,位于海中央的南航道桥主墩平台。初次出海,黄色的浪潮颠覆了他对“大海”的想象——没预想中的湛蓝。劲风卷着大潮,浪涛日夜不息地拍打平台,发出沉闷的轰鸣。看着手机定位不断向海中央移动,薛乃义激动又忐忑:“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这平台能扛得住大浪吗?咱们居然要在这里建起大桥!”
这份忐忑很快被现实的琐碎覆盖:集装箱板房里,他和室友共享不足10平米的空间。2张床夹着1张小饭桌,上铺堆着行李;打饭要端回宿舍吃,因为空间限制没有餐厅。每餐一荤一素一汤,菜品虽简单,但大厨做的馒头、包子,让他的“北方胃”感到温暖。平台上物资获取不便,网购还得驱车或托人往返数十公里才能拿到……
为了能匹配到“最佳导师”,项目部为新员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前,有一段考察期。因此,技术员尹俊志成了薛乃义的“临时师傅”。他给薛乃义发了20多份施工图纸,包含从4页的钢筋绑扎规范到200多页的主塔施工工艺流程,并带着薛乃义去现场观摩实践。
白天,薛乃义跟着尹俊志去主塔,看工人绑钢筋就掏出手机对照图纸,“先看懂自己摸到的、见过的,比如钢筋间距怎么对得上图纸标注。”晚上回宿舍,就整理笔记,遇到“爬模施工”“主塔预埋件”这类陌生术语,就追着“师傅”问到底。
第一次爬159号主塔时,10米就让薛乃义紧紧抓着护栏,不敢往前。可看着身边工人踩着狭窄的过道还能自如地搬材料,他暗下决心自己也得尽快适应。于是,他请求尹俊志多带他到现场看看。在爬梯、支架间近百次来回后,爬30多米高的160号主塔时,他已能克服胆怯,不再时刻握紧护栏,也能试着近距离观察液压爬模的运作轨迹。
本以为同事们会对海上朴素枯燥的生活抱怨颇多,但他看到身边的同志们乃至工人都手中有劲、眼里有光。薛乃义把疑惑讲给尹俊志时,尹俊志将他带到了平台一处的大屏前。
“上面播的MV叫《海中央》,上过央视和宁波春晚的,主角就是我们这些生活、工作在海上的人。”尹俊志慢慢给薛乃义讲起了歌里藏着的工地故事:有一位工程师,为确保进度,两年春节没回家。最终妻子带着女儿来工地,一家人得以团圆……这样主动奉献的故事,让薛乃义感到一线人员的不易。
原本对早上6点起床、7点到岗的作息,还有些不适应,但通过《海中央》这首歌,薛乃义得知工人们4点半就准备作业了,他顿时肃然起敬:“他们才是工程真正的钢铁脊梁!”
“等项目完工,希望我住在海上、坚守海上的故事能被母校的老师知道,有机会在讲堂上讲给学弟学妹们听,激励更多有志青年建设祖国。”除了这个心愿,薛乃义更盼望自己能独当一面、早日把知识融入实践,在未来某一天,他彻底不惧怕登高、没有本领恐慌,而是意气风发地站在封顶的主塔之巅。(王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