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聚焦杭州湾(1)|跨越7000米海面的“信息桥”

发布时间:2025-11-11阅读次数:

飞虹跨海,云浪滔天,在中交二航局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航道桥施工现场,一张看不见的“信息网”正悄然铺展——它是这座海上超级工程的“数字生命线”,却也一度成为建设者心头最沉的难题。

孤岛困于无形浪

杭州湾跨海大桥长19.315公里,南航道桥位于全桥中心位置,距离南岸陆地有14公里左右。2024年初,杭州湾跨海高铁大桥海上钢平台搭建完成,作业人员吃住都在海上,与风浪相伴。

可岸上基站的信号覆盖不到“海中央”,平台与项目部几近“失联”,成了一座信息“孤岛”——施工调度难、安全保障更难,网络,必须打通。

项目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文博率先接到抢通海上钢平台网络的任务。当时南岸码头到钢平台之间的海上栈桥尚未建设完成,二者之间的海面便是信号传输需抵达的距离。

“一般长距离的摄像头信号传输会用空中网桥技术,那么可否将岸上的网络信号以类似的方式发射过去?”李文博在码头上安装了信号发射点,在钢平台上设置了接收点;但是信号却断断续续,十分不稳定。

原来,南岸码头到钢平台之间的直线距离有许多施工船舶作业,物体阻挡加上金属干扰导致信号传输时常被阻断。

“如果要确保网络收发两端之间净空没有干扰,就需要不断提高信号收发器的高度,但是考虑到沿海防台要求,这个方法并不可行”,李文博陷入沉思。

这套设备仅仅用了几个月就被淘汰,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做。项目工程部信息化负责人甘世雄对海上通讯问题早有预见。

巧思架设信息桥

当甘世雄刚调任杭州湾跨海高铁大桥时,眼前的茫茫大海,让他回想起曾经的类似遭遇。

“2021年在深中大桥海中锚碇做技术服务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离岸施工环境没办法上网,施工现场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上报,当时我就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面。”失联的经历在甘世雄心中埋下了种子。

深中大桥项目在海中锚碇采用无线光猫方案,通过加强光猫信号与卫星实现连接,成本低,维护少,但极大依赖天上卫星的实时分布情况,稳定性较差。而如果在杭州湾铺设海底光缆,费用在200万元左右,成本奇高,且杭州湾水浅,线缆易被船只刮断,维护成本高。

思来想去,甘世雄认为无线AP对射技术是目前最优解。其本质上是通过无线桥接实现远距离、高可靠的无线信号传输。但从何处发射信号呢?

“海天一洲就是最好选择呀。”项目经理李有为听完甘世雄的汇报后提议。传输线路需要避开施工船舶,避免信号干扰,纵观周边海域,杭州湾跨海公路桥上的海天一洲旅游景区便是不二选择。它不仅与钢平台间的7000米海面净空无阻碍,还有稳定的电信专线网络,145.6米高的观光塔作为信号发射点再好不过。

路线确定后,还需合适的设备和有足够能力的施工队伍。海上长距离信号传输设备民用采购很少,经过调研,甘世雄发现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制设备可达到要求。

该设备运行原理与老式电视天线相同,都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传输。不过,老式电视天线电磁波波段较长,信息密度较低;而该设备则采用短波,信息载体密度高,使用四张A4纸大小的雷达板进行传输,发射端和接收端各一个,配置了两对,共四个设备。

如何找到合适的施工队伍?得益于四公司优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科学与数字化管理部部长刘晨熙给甘世雄推荐了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网络技术服务商,安徽学东安防工程有限公司。

“我们第一次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做模拟实验,这次必须要有充足的数据去支撑实践”,甘世雄总结道。

2023年12月,模拟实验在芜湖长江上进行,实验区域斜向拉开,长度达到7000米,通过测试水面空气变化对光波、电磁波的传导速率以及信号折射产生的影响,得到保持信号传输稳定性的所需功率数据。

“我们主要测了网络的稳定性和下载速度。通过下载大文件,看下载曲线的波动幅度,要求波动不超过30%;同时在100兆带宽下,测出来速度是70兆,损耗大概30%,像一部10G的电影,几分钟就下完了”,甘世雄说道。

据计算,一条200兆的电信宽带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减去30%天然的传输损耗,剩余140兆可用。南航道桥施工现场有30多个摄像头和调度中心的6台电脑,这些固定用网占用了70兆,剩余的70兆可以供现场日常办公。

然而在安装阶段,问题随之而来。

网络一线连人心

要想顺利架设设备,需要获得海天一洲旅游景区的批准。甘世雄前后跑了几趟,沟通无果,吃了闭门羹。他没想到被技术以外的因素卡住了脖子。

眼看没有许可,计划即将搁置。正当甘世雄一筹莫展之际,一直关注网络搭建进展的李文博得知情况,主动揽下了和海天一洲旅游景区的沟通工作。

原来,项目的协议酒店锦江之星品尚酒店和海天一洲旅游景区有合作关系。项目早期进场,驻地尚未建设完成,职工就住在锦江之星品尚酒店。

通过协议酒店牵线搭桥,李文博成功联系上海天一洲旅游景区的办公室负责人,经过沟通获得了架设许可。

“这是网络搭设计划得以落地的最关键一步,文博帮了大忙!”甘世雄竖起大拇指。

2024年四月初,甘世雄和安徽学东安防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一共6人,迎着海风在钢平台上开展安装工作。“网络接收过来后要分散到各个使用端口,相当于需要把整个钢平台上的网络全部重新做一遍,布置一个神经网络”,甘世雄回忆。现场施工繁忙,他们必须见缝插针地进行布线。

那段时间他们吃住在海上,晚上寒风呼啸,睡觉会有晕船的感觉,呕吐感让人毫无食欲,洗漱也很不方便。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加之与外界通讯隔绝,人的心态极易崩溃。“大家的情绪都很暴躁”,甘世雄时刻注意言语安抚,并乘船采购物资安抚大伙儿的情绪。

经过十几次设备调试,“海中央”终于通网了。

钢平台上的人员可以通过视频参加各类生产会议,降低了往返项目部的频率,提升了施工效率。海上监控系统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台风期间无需多人值守,进一步保障职工生命安全。此外,业主和当地政府硬性要求传输的各类检测数据也能及时上传,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在现代社会与世隔绝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只是在上面待了几天就快受不了了,长期驻守的作业人员的艰苦可想而知。这个网络不仅是为施工生产服务,更要让兄弟们能跟家人联系,缓解工作压力”,甘世雄深知通网的重要性,只有让大家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岛上的兄弟们非常感谢我和文博,大家终于能和外界联系了,这里不再是一个孤岛。从那以后我在岛上加班错过饭点,兄弟们都会主动给我留一份热乎饭,不用报餐!”甘正雄笑着说道。

夕阳西下,海面碎金浮动。这座无形的“信息桥”已融入杭州湾的潮汐,让曾经的孤岛与陆地血脉相连。飞虹跨海处,不仅钢铁长龙卧波,更有数字脉络在云浪间无声流淌,见证着智慧跨越天堑的每一个瞬间。(申学康)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