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二航局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元月24日)

发布时间:2011-01-23阅读次数: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二航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公司获得的第4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于1984年由国务院设立,并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每年评审一次。该奖项也是199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的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苏通大桥作为世界上首座跨径突破千米的斜拉桥,跨度大、结构柔、塔高、索长、梁重,桥区水文、气象条件恶劣,该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桥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大桥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二航局与业主、设计及其他相关单位一道,通过开展科技攻关,相继攻克了千米级斜拉桥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法、专利等2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地方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在2008年国际桥梁会议上,苏通大桥工程被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奖”,去年又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授予“2010年度杰出土木工程成就奖”。
  此次获奖的由中国科研人员率先实现的斜拉桥“千米级跨越”有四大自主创新成果。
  一是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技术,揭示了千米级斜拉桥非线性、稳定性、抗风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的力学行为及规律。以大风工况为例,采用新体系后,梁端纵向位移减小50%、塔根弯矩降低30%。
  二是新型结构及特殊设计方法,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内置式组合索塔锚固和钢混组合变截面桩两种新型结构及设计方法。这一新型结构锚固区传力可靠,受力性能改善,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提高,且方便高空施工,易于养护。
  三是首创深水、急流、潮汐河段条件下大型群桩基础全钢护筒施工控制技术。实现了世界上最大钢吊箱(长118米、宽48米、高16米)整体下沉,突破了大型钢吊箱的规模和重量制约。
  四是首次系统地提出并建立了斜拉桥施工全过程自适应几何控制方法与制造安装一体化控制系统。
  应用上述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已于2008年正式通车。从此,南通纳入到上海1小时经济圈,对消除“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和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师将创新的千米级斜拉桥关键技术在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集中展示,它代表了世界斜拉桥技术的最高水平。”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奥斯坦费德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表示,项目成果为千米级斜拉桥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现代桥梁的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中国桥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斜拉桥是主梁通过斜拉索支撑在索塔上的现代桥型,其跨越能力强、结构刚度大、经济性好、适应性广。上世纪50年代,这种桥型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7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苏通大桥诞生以前,世界上最大跨径斜拉桥为主跨800多米的日本多多罗大桥。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有望应用于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诸多重点工程建设。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