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胡健:胡医生的“诊疗”智慧

发布时间:2025-10-14阅读次数:

在湖北潜江的一公司汉江兴隆船闸项目施工现场,项目总工胡健将中医“望闻问切”理念融入工程管理,为船闸基坑施工质量保驾护航,被建设者亲切称为“胡医生”。

望·慧眼

“望诊”讲究观其形、辨其态,在船闸基坑工程中,胡医生的“望”靠的是引入自动监测机器人。

船闸基坑开挖面积12.8万平方米,最大开挖深度超30米,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10层楼高。为了随时掌握船闸基坑“健康状况”,在船闸基坑坡顶密集布设154个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点,实时采集基坑竖向沉降与结构位移。

夏日暴雨后,测量部姜涛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基坑里巡查,小本子上记满了刚采集的数据。工装被汗水浸透又晒干,齐腰处留下层层白色盐渍,胡健看在眼里,心中萌生了引入自动化监测的想法。

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他被一套最新的自动监测机器人吸引,这套监测机器人集成高精度测角与测距系统,有效测量距离达3000米,角度测量精准到0.5″,还融合高精度全站仪、高速3D扫描、高分辨率数字图像测量等多项技术,能自动识别目标、瞄准监测点、记录数据。

回到项目部,胡健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自动监测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测量是可行的,考虑到现场实际情况,他带领技术人员多次踏勘现场,比对方案、进行理论计算,最终将监测机器人安装在已建桥梁上,该位置视野开阔,能够覆盖整个基坑。

按规范要求,船闸基坑变形观测精度为二等,基于一、二期监测数据,将三维自由设站平差结果与传统平差方法的计算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机器人点位中误差±6.0mm,高程中误差±1.0mm,完全满足监测要求。“现在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全天候掌握基坑的变化情况,为后续‘诊断’提供精准依据。”胡健说。

闻·听诊

工程“闻诊”就是“听”数据的“声音”,从实时传输的监测数据中判断风险走向。

风雨过后,监测机器人将采集到的数据第一时间上传至监测平台,这里就像是胡健的“听诊室”。平台对数据存储和分析,将单一的数字转化成动态折线图,直观显示基坑边坡位移是否加快、一线船闸沉降是否超出预计值,数据的“声音”都清晰可辨。

一次暴雨后,胡健通过平台发现船闸围堰1-1断面水平位移两小时内有微小上升趋势,虽然数值仍在安全范围内,但他敏锐判断可能存在土体应力变化,立即组织现场核查,一周比对结果证实了机器人数据的可靠性。项目部及时采取堆载反压、锚杆拉索等加固措施,确保了基坑稳定。

“数据不会说谎,它的每一次波动,都是基坑在‘说话’。”胡健说。

问·把脉

工程“问诊”则是针对问题精准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措施达到预期效果。

基坑降水是另一大难题。由于无法控制抽排平衡,水泵常被烧坏,局部水位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胡健带领项目团队研发了智能传感+控制一体化系统,系统根据水位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水泵,当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承压水压力上升时,系统自动指令水泵提高抽水速率;水位下降过快时减缓水泵速率,实现降水井降水与开挖进度精准匹配。同时,项目团队还开发了手机远程控制模块,现场技术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水位数据,按需精准抽水,既保证基坑核心区域降水效果,又避免周边区域过度降水。“以前要跑到现场手动操作,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操作更及时也更精准。”胡健说。

切·良方

“切诊”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对应到工程中就是拿出技术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隐患。

对于基坑监测,胡健的“良方”是全自动、高精度的监测体系。自动监测机器人实现从数据采集到预警的全流程无人化,避免了人工测量的误差与延迟;科学布设监测点覆盖关键风险区域。

对于降水难题,“良方”是“智能控制一体化+远程控制”的组合拳。该方案实现了无人维护降水,减少30%人力投入,让降水从粗放式变为精细化。

在“胡医生”的“望闻问切”守护下,胡健用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工程建设者的质量答卷,为质量月留下深刻印记。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
企业信箱 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