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外名家都提倡对细节的重视。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重复着所谓的平凡小事,可这些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建筑大师斯凡法罗改成 密斯·凡德罗曾说过:魔鬼在细节。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很多时候是缺少了对“精细”的执着。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用众多的例子说明了细节对整体完美起到的重要性。其中,上海地铁一号线的故事对我影响最深。上海地铁一号线由德国人设计,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很多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较低平,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设计师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在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要先上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少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道理很简单,如果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电费肯定会多很多。转弯出口的设计省下了很多运营成本。除此之外德国设计师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清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两条地铁线的舒适度也存在巨大差异,一号线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会感到拥挤,让人难受,尤其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另外,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一号线时,为了避免乘客掉下站台,并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二号线可能由于节省成本而没有安装。这些设计上的差异导致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细节更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建的是路是桥,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做到精益求精,毫无差错,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引起的不良后果都会给国家给百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这要求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对细节毫不松懈的追求才能成就让民众安心的优秀品质工程。
福元路湘江大桥项目自开工以来一直注重细节,关注品质。项目部提出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是“树品牌意识,建示范工程,争国优金奖”。项目管理精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合同管理规范化,安全质量管理程序化,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无一不体现了项目部在管理中对细节的注重以及对品质的追求。
作为去年刚毕业的大学新生,来到湘江大桥项目部的这一年里我收获良多。项目部推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考勤的规定曾让大家很头疼。项目部考勤制度要求甚严,前场后场一视同仁。技术人员即使是因为未到上班时间提前去现场或是前一天值夜班第二天早上未打卡都需要在两天内填写未打卡说明上交到综合办,每月月尾考勤管理员会将未打卡说明与考勤记录仔细核对后汇总记录再交由综合办主任、项目经理一一审核。考勤记录将真真切切的反应在绩效考核中,与薪酬挂钩,人人不得怠慢。虽然考勤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来说是个很小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让身边的同事们都自觉养成了对事物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细节意识。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打印资料文件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力争不浪费一张纸;在绘制图纸时,力争图纸标准、美观,甚至对一个小符号也是严格要求;在做施工方案时,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但力争方案符合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而且力争方案的语言文字措辞适当;在工地施工时,更是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施工,既高质量施工又确保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他们对细节的把握,为福元路湘江大桥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