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江西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W3标船闸全年围堰合龙,30天,1279米,填筑砂石料11万立方米。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项目部全体员工在赣江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的不利环境下,风雨兼程创造的奇迹。
一、汛期施工势在必行
每年的4-7月是赣江的主汛期,而今年赣江流域的天气十分异常,不仅汛期提前,而且汛期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按照防御1998年特大洪水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防汛抗灾各项基础性工作。”3月28日江西省委书记在全省防汛工作会议上如是强调。消息一经传来,使刚刚遭遇3·23洪水冲击的项目部面临着更加困窘的局面,是将工期延迟至下一个枯水期,还是在主汛期抓紧时间赶工,成了摆在项目部面前的艰难抉择。
在向公司、分公司汇报了当前阶段工程进展情况后,公司、分公司派专家组来项目部实地考察,并与项目办、监理单位一起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当前及后期施工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
“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W3标遭遇两次洪水冲击,影响工期约4个月,这给该标段后续工程施工和整个项目总体工期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项目办副主任雷卫佳忧心忡忡,并代表项目办提出要求:“希望项目部和在座的专家组能够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汛期抢工方案。”
经过反复商讨,考虑到如果将工期延迟不仅直接导致整个项目总工期推迟一年,而且使施工成本增加,对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将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汛期赶工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就是立即进行船闸全年围堰填筑施工。”项目总工进一步解释道。
为了使围堰满足洪峰期的挡水标准,使整个工程安全度汛,与会专家组进一步优化了施工方案:一方面,将围堰标准由枯期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将边坡块石防护厚度由原来的1米增加至2米;另一方面,利用有利天气和水位条件加快围堰填筑速度,并同步进行边坡防护及块石防冲施工。
二、巧解砂石料供应难题
“施工现场砂石料供应不足,到目前为止仅运了两车。”负责围堰填筑的技术员抱怨道,“怎么回事,昨天不是还很顺利吗?”项目书记追问,“上游采沙船和运输道路被当地村民堵住了,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由于施工条件由干施工变为水上施工,原本可大量采用黏土和风化石料进行围堰填筑,现在只能采用砂石填筑,砂石料通过水上开采,然后通过自卸汽车运送到现场。现在砂石料供应链断裂,势必影响到围堰填筑及后期混凝土浇筑施工。如果外购砂石料,不仅成本高,而且运输时间长,耽误工期。“这可是个大问题,我到现场去看看。”项目书记一边说着,一边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通过和当地村民的沟通交流,项目书记马上摸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由于采沙船离防洪大堤太近,村民们担心过度开采会导致溃堤,“更何况今年防汛形势比较严峻,按照1998年标准预防。”讲到这里,一位年长的老人用不安的语气讲述了1998年整个村镇遭受洪水淹没的情况。
在了解了村民的担忧后,项目部请水利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在得到只要严格在规定的采砂区进行施工作业就不会出现村民们所担心的问题后,为使村民们安心,项目部进一步做出承诺:在采砂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将临时航道用砂卵石回填到现有的河床标高。并请项目办和当地镇政府监督执行。
悬在村民们心中的顾虑解除了,项目部砂石料供应的难题也巧妙的解决了。“这份承诺书要好好保存,以后还要履行承诺。”项目书记边说着,边郑重的将承诺书装进档案盒。
三、风雨中的坚守
“预计未来一周内,新干县仍将持续性大雨,请各施工单位做好防汛工作。”雨天,又是雨天,整个4月份大部分时间都被雨水天气所占据,不利的天气条件考验着现场施工人员的耐心和责任心。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有序,项目部除了成立汛期应急领导小组,加强现场安全巡视外,进一步增加现场指挥调度人员,二十四小时轮流值守成了技术人员的工作常态,小孙就是负责围堰填筑施工的技术员之一。
小孙,去年刚刚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工地,除了协助项目副总工做好工程量核算工作外,还得负责施工现场围堰填筑施工。为了赶施工进度,项目部采取上下游同时用自卸车进占的方式展开围堰填筑,水下则增加一条采沙船进行水上填筑。指挥车辆、把控围堰填筑质量、做好工程量的统计、填写施工日志成了他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成了家常便饭。
“下大雨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只好暂时停工,等天气转好了,就继续做,耽误的时间怎么办,只好晚上抢回来了。”小孙用略显疲惫的语气解释道。
“坚持了一个月,围堰提前合龙了,可以休息一下了吧。”笔者问道。“这可不行,工期还是很紧张,围堰填筑、高喷施工、基坑抽水、基坑清淤……这些工作都是掐着时间在进行,耽误不得啊。”小孙一边说着,一边掰着指头排着施工日期。当问到他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小孙腼腆的笑了笑,“收获嘛,当然是第一次在工地过了一个真正的五一劳动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