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创新点亮工匠梦想

发布时间:2016-05-05阅读次数:
他是一名普通80后桥梁建设者,在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从未停歇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精神的追逐。他凭借着对桥梁事业的热爱,不断探索着桥梁施工技术领域的创新工艺,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自己的“工匠”梦想前进。   
对工作近乎极端的热爱与专注这两点,用来形容李志成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桥梁事业,再贴切不过了。有梦想的人很多,而能坚持梦想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施工行业,这点尤为明显。先后参与过江苏宿淮五河口特大桥、广西马梧高速、贵州马岭河特大桥、汕昆高速、湖南赤石特大桥等多个大型项目建设的李志成谈到自己梦想时,显得从容又坚定“做一个有本事的工匠”。
初到二航 梦想起航
2003年,李志成从长春工程学院毕业,选择了中交二航局,也选择了“四海为家,拼搏奉献”的工地生活。刚开始,离开校园初到五河口大桥项目的李志成并不习惯,施工现场的高温酷暑无数次“敲击”着他的梦想,与他同期到来的同事们纷纷向项目部递交了辞职信。
但出于对桥梁建设的热爱,李志成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愈战愈勇——白天在蒸笼般的现场,李志成嗓子喊哑了,就坚持用手来比划指导施工,脚肿了,就索性坐在土堆上监督现场;晚上夜深人静,李志成收起了一天的疲倦,挑灯夜战学习施工技术、管理知识。随着专业知识与现场管理能力日益增长,他渐渐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并被项目领导提拔为主墩技术主管,负责主墩桩基施工。
鸟儿已拥有飞翔的广阔天空,但想要翱翔千里却并不容易。那是李志成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作为项目“年少成名”的典型,肩上背负的是极大的压力。面对压力,李志成用自己对工作的专注,慢慢尝试将这些压力转化成了动力。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所负责的46根超百米大直径孔桩的主墩桩基施工全部完美完成,并经检测均为I类桩。
李志成回忆起来,这项不起眼的成果给予了他成长道路上莫大的激励与动力,更是为他的奋斗小船扬起了远帆。至此,“工匠”梦想正式起航。
不畏病魔 堪称楷模
 在贵州马岭河大桥工作的四年里,年轻的李志成是一个让上到项目领导、下到协作队工人都“害怕”的角色。工人们怕他,一方面源自他的严格,另一方面他总会有一些施工中的新点子,把他们“折磨”的够呛;领导们怕他,完全是他在工作中“玩命”的态度,总担心他身体负荷不了。
在主墩承台施工期间,李志成经过研究,发现了承台模板设计不合理的部分。为此,在还未开始施工前,李志成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日夜钻研,独立设计并编制出了承台模板方案。后经检验,改造过的模板不仅提高了工效,更是大大节约了预制经费,此模板再次改造后又投入使用在了主梁施工中,仅模板一项就为项目部节省了200万元的成本。在后期主塔施工中,在没有施工电梯的情况下,李志成不惧辛苦与危险,每天都坚持爬到百米高的塔墩上检查工作,在他独立设计的塔墩内腔顶板支架、塔墩圆弧段支架、中、下塔柱内腔顶板支架、上横梁支架、塔冠支架等帮助下,由李志成负责的9号主塔,比其他单位提前一年时间封顶,为二航人争得了荣誉。
仗着自己年轻,有精力、有体力,加班、熬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饭。也因为长期生活、休息的不规律,李志成在2010年被诊断出了严重的糖尿病。面对病魔的侵袭,当他接到公司调往他前往汝郴高速赤石特大桥项目工作的调令时,李志成并没有上报公司请求休息治疗,他毅然决定不顾家人的劝阻,带上了日常用药便搭上了前往湖南的班车。
当李志成出现在了大桥项目部亟需他的岗位上时,项目书记被震惊了许久,称赞他是“铁人”与“楷模”。
自主创新 闪耀湘南
湖南赤石特大桥集项目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安全管理难度极大于一身,是当时同类型桥梁中排名世界第一的高墩多塔斜拉桥。担当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李志成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桥在施工技术方面,面临漂卵石覆盖层超岩溶发育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山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水化热温控施工、超高索塔的混凝土泵送施工、世界第一承载力重达760吨的超重挂篮的设计与施工及安全防护、高达300米的超高索塔的钢锚梁安装施工、182米高处的高空主梁施工等世界级的技术难题。面对这些世界级的难题,国内国际上尚未出现成熟、可借鉴的施工工艺,解决办法的途径唯有自主创新。
为攻克这些施工难题,李志成高瞻远瞩,在项目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坚持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以创新的思路指导施工。赤石特大桥主墩桩基施工中,因山区内无法运进大型设备,施工现场面对重达50吨的钢筋笼下放难题时,安装占地面积较大的塔吊在工作时无法满足起重要求被多次叫停,导致工程进度一度停滞。在全体现场工作人员都士气低下的时候,李志成站了出来,带领工作室的人员不分昼夜的查阅相关资料,尝试着发明一种“下放架”的工具去辅助钢筋笼的下放工作。研发的过程十分艰辛,试验品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多次报废,失败的当头痛击,无数次将李志成推到放弃的边缘。
而李志成明白,工匠精神就是要拥有足够的担当。周围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试图将李志成击倒,当旁观者准备看他笑话的时候,李志成研发出了“一种用于桩基钢筋笼安装的下放架”的工具,并成功投入了生产。事实证明,该发明根本解决了山区桥梁桩基施工中起重设备无法满足吊装作业的难题,更是获得了2012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让李志成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初尝甜头”。
从此李志成和他的团队的自主创新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为解决主墩承台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温控问题,他们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水化热温控装置”;为提高主塔钢锚梁的安装精度,他们设计了“索导管管口中心定位装置”;为解决山区陡峭斜坡地形条件下的挂篮安装难题,他们研发了世界第一的承载力760吨牵索式挂篮系统,并形成了配套安装关键技术等等。五年的精雕细琢,李志成锤炼出了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与2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闪耀了整片湘南大地。
无私奉献 立功益阳
2015年分公司承接了湖南益阳大桥项目,益阳大桥作为益阳市境内跨越资江的控制性工程,关乎城市“血脉畅通”,也是益阳市万众期待的“民心工程”。李志成带领他的现场团队进驻益阳不足一月,就收到了该市自来水公司的求助,主因是益阳大桥红线区域内水厂取水泵房迁建工程的沉井因技术瓶颈迟迟无法下沉。
在了解到本项工程关系到近半数的益阳市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时,李志成与项目协商,主动请缨接受了任务,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实地考察,他提出了“采取泵房外围取土以减小摩擦力,泵房内用吸泥装置加高压射水破土吸泥助沉”的施工工艺。但是工艺的实施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实践的过程中原有的吸泥装置根本无法到达沉井底部。于是李志成再一次通过了自主研发,将吸泥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重新购置了钢管进行了无缝焊接加长,并采用高压射水空气吸泥装置成功将沉井刃脚内砂卵石吸出。经过20天的奋战,当取水泵房的沉井成功下沉的那一刻,益阳市市长来到施工现场,代表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对本次的援助工程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与衷心的感谢。
 
    在谈及这枚属于全国劳动者最高荣誉的奖章时,李志成显露出了少有的羞涩。他将这份荣耀更多的给予了他干事创业平台的二航局:“是与新时期工匠精神高度契合的‘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二航精神不断指引着我前进。”他也许只是一个最平凡的建设者,但他也是一个拥有梦想的建设者,“持续改进,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是李志成对工匠精神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做一个有本事的“工匠”,更要做一个有作为的“工匠”,这个梦想将会激励着李志成继续立足岗位,不断向前迈进,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中努力去谱写新的篇章。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