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湘南罗霄山区的土地依然火热:在宜章县赤石乡,一座世界级的大桥正在建设之中,四座索塔的“小蛮腰”造型已全部凸显出来;而塔周围的环境,显得整洁干净,清幽和谐。
这是二航局赤石特大桥项目部。2010年2月17日,赤石特大桥建设者进场;同年3月份,项目部“两型”工地建设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今年10月底,“两型”工地建设效果明显,收益甚多。湖南省交通厅领导称项目部“大桥建得好,节能减排工作到位,环水保工作扎实”。
资源节约型工地
项目部资源的节约来自点点滴滴,大到工程施工工艺改进中的节约,小道一张纸一度电,细水长流,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赤石特大桥主塔施工采用液压爬模施工工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部经过计算和改良,把每次爬升高度从原来的4.5米,改为6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工序转换的频率,从而降低由于转换过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而双曲线收腰型造型使模板的尺寸不断改变,爬模工艺改进后,边角废料的产生量大大减少,并被项目部用于烧锅炉。目前,项目部烧锅炉所用的燃料全部来源于此,每年节约了6万左右的燃煤费用,可谓一举多得。
大桥最高索塔达286.63米,安全的施工平台是关键。以往,很多项目的施工平台是用普通木板搭建的,项目部一改常态,施工平台全部使用花纹钢板。表面上看价格更为昂贵,但经过仔细推敲,大家会发现,普通木板不但安全系数低于花纹钢板,而且也是不经济的。原因在于,花纹钢板上刷了油漆,可以防止生锈,使用周期长,本项目使用结束后,下个项目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在数年之间,其品质并无多大改变;普通木板则不然,易腐,难以以真正回收利用,而且要经常换,使用它做平台,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
项目部对安全防护网的使用也大做文章,相对塑料防护网,项目使用的钢网也更为安全和经济。因为钢网有所破损时,可以采用焊接等方法修复,而且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塑料网破损之后难以修补,不可回收,一旦废弃,就成为白色污染物,达不到节约和环保的目的。
在生活中,项目部尽量做到自给自足。比如在专门堆放复垦地表土的地方开辟出一片地种菜、种瓜、种豆、养鱼、养鸡鸭,既集约利用了土地,又满足了食堂的很大部分供应。
小处不小,项目部对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打印纸或者复印纸都极力倡导节约。例如,一般性文件要双面复印。在进行员工作风大整顿期间,每天都要张贴很多张考勤记录表,项目书记就要求把之前用过的纸反过来打印,而对于不能在复印使用的,就订成草稿本使用,一定要把节约工作做到了最“不起眼”的地方。
环境友好型工地
既要建好湖南“小蛮腰”,又要保住青山绿水,这是赤石特大桥项目部既放在心里的,又落实在行动上的共识。2010年3月份,项目部开工伊始就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让环水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把环水保工作转到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来。
在项目部,有专门的环水保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亲自挂帅,隔三差五就到过问项目安全环保部门近期的相关工作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成绩。并且还设立了应急小组,加快环水保工作反应速度,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赤石特大桥,走近她的人都感觉清爽、清新,还有青山绿水良田环绕。大家可能不禁要问,那么大规模的工程,工地垃圾、生活垃圾、办公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原来,在这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禁随意扔垃圾”,“严禁焚烧有毒、有害、恶臭物体”,“严禁乱倒剩菜剩饭……”。搅拌站附近有沉淀池,食堂附近有隔油池,厕所附近有化粪池,生活区办公区有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点。
所有垃圾都必须经过集中处理:对于固体垃圾,多数要集运到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掩埋或焚烧;按照规定可以在当地处理的,项目就通过化粪池进行回收处理,普通垃圾处理后作为项目部种菜、种瓜、种豆的农家肥,食堂产生的剩菜剩饭用于养鸡、养鸭,脱油后的用于养鱼;对于液体垃圾要经过二次沉淀、二次过滤隔油、除渣,或者经过酸碱中和处理后排放。多项措施使这里的水环境和土壤维持原状。
不仅如此,项目部对噪声的控制也不遗余力。例如,能用低噪声设备的尽量选用液压设备等低噪声设备;而无法选择的,或使用降噪设备,或是改进工艺,或是以摩擦压力代替冲击式。比如在桩基施工时,项目部就采用低噪声桩孔灌注桩代替冲击式或振动式打桩。大大降低了噪声。除此之外,项目部禁止场内车辆鸣笛,禁止习惯性急刹车,禁止人员大呼小叫等等,从源头上制止了噪声的产生。
而对于水土保持工作,项目部严令禁止项目部任何人破坏植被,一草一木都要保护好,分区(主体工程区、取土区、弃土区、临时工程区)分期(工程前期和后期)管理。比如雨季填筑路基要“随挖、随运、随填、随压”;项目部还在开工之初就给土地覆盖上一层保护膜,以便不影响土质,便于以后的复垦工作顺利开展,不给水土留下“后遗症”。
如今,赤石特大桥“两型”工地建设依然在持续进行中,节约、绿色、环保和谐的项目部日益彰显出它的魅力,给赤石特大桥桥址所在地的湘南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