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年间,我们的‘拆弹部队’在桥面和谷底的百米落差间,拆除了无数由交叉作业和地质风险共同构成的‘炸弹’,守护了神山特大桥和沿线人员的安全。”站在川西北高原的烈烈山风中,二航局四川大渡河公路项目负责人张正武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座横亘于V形深切峡谷间的神山特大桥上。此刻,大桥钢铁脊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背后那段惊心动魄的“拆弹”历程,却远比眼前的壮美景色更加扣人心弦。
张正武口中的“炸弹”,并非真正的炸弹,而是神山特大桥周边峡谷崖壁间那些暗藏杀机的浮石。桥址所在之处堪称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V形峡谷壁立千仞,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风化岩层如同酥脆的饼干,稍有风吹草动便簌簌剥落,孤石危岩则像潜伏的巨兽,随时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常规建桥,应遵循“先桥台,后桥墩”的流程,以规避落石风险。然而,神山特大桥的两侧桥台深嵌百米绝壁,修建施工便道十分困难。为此,项目团队先行突击建设河谷中的桥墩和连接桥台的2条隧道,隧道贯通后,它们就成了通往绝壁的“生命通道”,再由此反向攻坚高悬于绝壁的桥台与挂壁路基。
当隧道洞贯通时,大桥主墩已完成封顶,看似一切顺利,实则危机四伏。绝壁上的桥台施工,让高空交叉作业风险直线飙升。桥台施工面下方的河谷中,矗立着已建好的主墩、运行中的施工栈桥以及使用中的省道220线公路。滑落的浮石,时刻威胁着下方设施和人员安全。
张正武原想用被动防护网兜住这些“小炸弹”,可计划赶不上变化——热足隧道小里程洞口3号桥台处,一枚百吨级的孤石“大炸弹”赫然现身!若按常规爆破,冲击波定会造成孤石滚落,这对于下方的2号主墩和过往车辆来说就无疑是灭顶之灾。
“拆弹”迫在眉睫!经无数次模拟推演,团队最终制定出方案:先在隧道内弱爆破,炸出仅容小型机械出入的“小洞”侧向出洞;再用主动防护网像给孤石穿上铠甲,打锚杆注浆固定;在隧道口下方设置3道被动防护网防止处理孤石时碎石滚落。工人们手持凿子、铁锤和钢撬,小心翼翼地拆解着这枚“大炸弹”。
拆掉了这枚“大炸弹”,危机就解除了吗?当然不是。神山隧道贯通后,洞口与0号桥台间,百余米近乎垂直的“弧形”挂壁路基横亘眼前,下方是施工栈桥和1号主墩。风化岩石层层堆叠,近80度的绝壁上,宛如一座炸弹堆积的山。传统“静拆”已无济于事,唯有爆破“动”拆。
关键时刻,张正武果断决策,兵分两路:一路清除植被、开辟作业面,为爆破做准备;另一路火速请援爆破专家。专家实地勘察后,提出了建议:开辟施工便道,架设“天梯”直达爆破顶端,采用阶梯法浅孔定点弱爆破,自上而下,逐层剥落岩石。
“我们就像在悬崖边跳舞,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张正武感慨道。每一次钻孔,工人们都像狙击手校准目标般精准;每一次计算炸药用量,都要精确到克。挡墙、4道被动防护网、溜槽引导系统协同作战,堵疏结合,将爆破渣石乖乖引向预定落点。在震天的轰鸣声中,顽石一寸寸败退,一条通往0号桥台的“天路”,在绝壁上缓缓延伸。
随着大桥施工接近尾声,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正是项目团队化身无畏的“拆弹部队”,一次次将危机化为转机,才让这条高原天路,得以平安跨越神山峡谷,成为连接天堑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