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项目的震撼是含蓄的,需要时间堆砌。日渐拔节的高楼,一天两天看起来没什么变化,时间一长,从荒芜平地到高楼耸立,再到灯火通明、人潮熙攘的震撼感便呈现出来。“震撼”之感在岁月沉淀中缓缓铺陈,余味悠长。而大直径盾构项目的震撼感则来得“赤裸裸”。或直插云端或深钻入地的巨型钢铁机械,宛如变形金刚里的巨人走进了现实,极具压迫感,仅凭“俊朗”外形和轰鸣“咆哮”,便足以冲击视觉、撼动心灵。
走进中交二航局福莆宁项目明挖段施工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钢铁铸就的“巨兽王国”。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型机械设备,在数万平的长方形明挖场地上错落排列,让人不由得惊叹:“这简直是钢铁丛林的天堂!”
两台履带吊高高扬起的吊臂仿佛要触摸天际,粗壮的钢铁臂膀随时准备托起千钧重物——项目最长40.6米、重约70吨的122幅钢筋笼,全仰仗它们吊装入槽。那“高昂着头颅”的姿态,颇具威仪。两台成槽机如巨螯般的挖斗在开合之间,仿佛能轻易撕开大地的胸膛,据说一次就能抓起数千斤岩土;对于软土,其“爪子”更如同切豆腐般轻松。四台旋挖钻笔直挺立,钻头如同锋利的长矛,直插地下。多台挖掘机、渣土车则如“搬运工”穿梭其间,不知疲倦。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基坑,四台双轮铣成槽机在蒸腾的暑气里接力作业。它们悬臂底部的一对巨大铣轮如同猛兽的獠牙,能在坚硬地层中撕开缺口。操作室里,有着二十五年经验的老郑,拇指悬在控制杆上。“这机子吃软不吃硬,遇到孤石得像驯马一样顺毛捋。”他指的是地勘揭示的7处孤石群,尤其是位于仙富路地下连续墙群正下方的那块,更是难啃的硬骨头。为让“钢铁巨兽”精准作业,项目团队加装了3D扫描系统,可实时探知钻头与槽底的地质状况,让“獠牙”每一次“啃下”都如外科手术般精确。
直径2.8米的轮铣旋转着切入岩层,“吞噬”一切的轰鸣震耳欲聋。溅起的泥屑在阳光下划出金色弧线,如同撒落的点点金芒。对讲机传来地面技术员的声音:“下方探到孤石群,岩质为弱风化花岗岩,抗压强度116MPa。”老郑随手调整液压阀:“上个月碰到孤石群,铣轮齿尖崩掉仨,厂家连夜从武汉空运配件,现在应急刀头都备着呢。”这四台总重超500吨的机械,正以每天15米的进度啃食着地层。而它们的“牙齿”——碳化钨合金刀头,每平方厘米能承受800公斤的冲击力——这力量本身已足够震撼。
机械的震撼显性而张扬,而人的坚守则内敛而深沉。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建设者,他们带来的触动比钢铁的轰鸣更刻骨铭心,更能引发心底的共鸣与敬意。福莆宁项目明挖段的施工人员,午休和傍晚常常不回驻地。十几平米大小的临时板房,既是他们的战场,也是饭堂和歇脚处。我常问:“为什么这么拼?”他们总是笑着回答:“这可不是‘没苦硬吃’,既然干了工程这行,就得把活干好,交出让人满意的品质工程。这是咱工程人的使命。”
在首幅地连墙施工的关键期,年轻技术员陈爽的脖颈被晒脱了三层皮,肤色比钢筋还黝黑。青年突击队员们连续三天三夜钉在现场,困了就在椅子上眯会儿,饿了扒拉几口冷饭。40多米的巨幅钢筋笼经历平地起吊、垂直转体、平移百余米,最终以厘米级精度精准入槽——安全、质量、技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职责召唤他们坚守,而他们用这份坚守,不仅书写了震撼人心的建设画卷,更赋予了冰冷的钢铁机械以滚烫的灵魂。
午后,暴雨突至,豆大的雨点砸在基坑的钢筋笼上,敲打着“琴弦”,迸溅出清脆的声响。我猫腰躲进办公室,正撞见项目总工何源推门而入——他刚从S55号钢筋笼入槽处回来,防水服肩头还挂着泥珠。平时一丝不苟、风度翩翩的他,此刻浑身泥水,这“狼狈”的模样着实让我意外。“上周完成的L型转角槽段,”他指着监控屏上的超声波测壁图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41.1米的槽深,垂直度做到了1/400,精度控制得非常好!”窗外,泥浆分离系统正轰鸣运转,将成槽废浆压滤成干渣。这个配备旋流除砂器的装置,每天能净化600立方米循环泥浆,让70%的膨润土浆液得以重生。雨幕中,一切紧张而有序。
走出明挖段工区大门,傍晚的风裹挟着机械的余温扑背而来。我忍不住再次回望:履带吊的吊臂在云层间划出金属弧线,成槽机的铣轮仍在惯性旋转……巨型机械运转的轰鸣确实令人心潮澎湃、血脉偾张。可转念间,老郑布满厚茧的手掌、陈爽晒脱皮的脖颈、暴雨中总工泥泞的防水服……这些画面清晰浮现,分明烙印着比钢铁更炽热的心跳。
是人的坚守、热血、汗水与智慧让我懂得:震撼,从来不是机械轰鸣的独奏,而是无数平凡身影以生命力量与工业巨兽碰撞、交融所激荡出的磅礴和鸣。这才是震撼最深刻、最本质的注脚。
(作者 秦一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