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 “火眼”实验室交付使用。投入使用后的实验室,可极大提升新冠肺炎的检测速度。
1月29日晚,中交二航局接到任务,要在5天内完成20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二航局党委当天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安排相关分子公司共同驰援。智行国际在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对参建事宜进行部署,迅速成立项目组,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人,组成10余人的项目团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赛跑,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化优势,支撑项目施工。
一、临危受命
1月29日晚上10点,智行国际咨询服务部员工李建强接到公司参建武汉华大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项目的电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李建强第一时间收拾行装,星夜启程,奔赴建设一线。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命令,如何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的协同现场施工建设,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在奔赴现场的路上,他就开始思考项目的数字化应用切入点、人员配备、工作计划等问题。当日凌晨,在详细了解项目的建设意义、概况及施工重难点等情况后,李建强召集公司项目组成员,通过远程视频会议,明确项目BIM技术应用发力点、项目组成员工作分工以及“前殿后场+网络协同工具”的工作模式。
二、主动请缨
“开完视频会后已经是1月30日凌晨3点了,随后我立即打电话给领导,想要参与进来,赴项目一线开展相关工作。”刘维佳是中交二航局最早一批专业从事数字化、信息化业务领域的技术人员,具备近10年的数字化建造经验,在这紧要关头,他毫不犹豫的主动请缨。
上午10点一到现场,他便立即投入“战斗”,研究设计图纸,充分掌握设计意图,保障建模速度和准确性。华大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体量虽然只有2000平方米,但局部工艺复杂,建设标准非常高,除了传统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外,还有错综复杂的工艺设备及管网系统,BIM建模工作量非常大。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刘维佳和项目团队,认真研究,抽丝剥茧,最终确定了BIM建模技术路径,制定了精确至小时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紧张有序的铺开。
三、全力支持
为保证BIM模型在施工前完成,项目组后场成员,随时待命,时刻保持与前场联系,从1月30日下午3点至1月31日下午1点,项目组后场成员,群策群力,不眠不休,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手段,完成了包含建筑、结构、管线等多个专业的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模型。接下来的几天,项目组成员根据更新图纸,不断地复核图纸的变更位置和掌握设计变更的意图,针对空间上或者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与设计院进行沟通和优化。在项目组全员的努力下,终于在1月2日凌晨4点,完成了最终版全专业的合成BIM模型。
四、高效应用
BIM模型迅速在现场部署,李建强和刘维佳穿梭于施工现场,利用PC端和移动端,随时辅助项目施工,最大限度地加快施工进度,他们心里明白:早一小时完工,就能早一小时投入检测,就能早一小时确诊病例,病人就早一分钟救治,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
项目技术人员也积极应用BIM技术,借助BIM模型,讨论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流水安排,针对局部的复杂节点,研究工序工艺安排,利用手机端轻量化模型为工人现场进行技术交底等应用。项目物资人员主动向李建强求助,利用BIM模型输出设备清单和材料清单,为项目采购提供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智行国际发挥信息化智慧工地建设的能力和优势,在现场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为各级领导实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架起了项目现场一线和远方领导关心的信息桥梁。
此次,智行国际BIM技术服务,得到了二航局领导及参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肯定。本次BIM技术不仅在施工期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将延伸至项目运维管理阶段。2月5日,BIM竣工模型与“火眼”实验室一并交付,实现了“实体+数据资产”双交付,为建设单位实验室的运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