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职工风采

首页 人力资源职工风采

“争科技领先”的领路人

发布时间:2010-09-27阅读次数:

 

码头设计露峥嵘
码头设计是武港院的主营业务,李宗哲同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三十多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多次获得交通部优秀设计奖和湖北省优秀咨询成果奖。
湖南城陵矶粮食专用码头工程,是《改善粮食流通世行贷款长江走廊项目》之一。该工程特点是:码头位于东洞庭湖泄洪口,防洪评价报告要求码头面高出1954年洪水位,结构型式要有利于行洪;港区基岩埋深浅且风化不均,给平台桩基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李宗哲同志带领设计人员认真研讨桩基设计方案,经过十多个日夜的反复分析与计算,最后选择钢管桩和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基础方案,很好地解决了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前方多层系缆平台问题和桩基的可施工性问题。这是国内首次在同一码头平台下采用不同桩型的设计方案,具有结构安全可靠、造价低廉的特点,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建设单位的充分肯定,本工程被评为交通部2001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
深圳美视3.5万吨级油码头工程是武港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承接的特大型码头设计项目之一,李宗哲同志作为项目审核人,长驻现场,指导年轻的设计人员在方案选择和结构设计上狠下功夫,力求创新。在桩基设计中对于经常承受反复荷载作用的靠船墩和系缆墩采用钢管桩基础,对于引桥、工作平台等其它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大管桩,这样的桩基选择,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满足了结构使用要求。对于400多米长的管线引桥,因使用荷载小,采用大跨度的预应力T梁结构,充分发挥了桩基的承载能力,减少了桩基的数量,节省了工程造价。人行引桥选用圆管结构,利用了圆形结构阻力系数小、风浪阻力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点,不仅结构安全可靠,而且外形美观、新颖,为海港工程中不多见的新型结构型式,深受建设单位的好评。付出总有回报,设计人员精心的细节设计造就了一座优质码头工程,该工程被评为交通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桥梁建设立奇功
李宗哲没有当过一座大桥建设的项目经理或总工,但二航局建设的多座大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二航局由传统水工领域向桥梁建设领域进军,以李宗哲同志为首的研发团队时刻把握桥梁建设前沿技术,先后研发了钻孔平台、钢套箱、钢吊箱、液压爬模、斜拉桥挂索、高性能混凝土等系列桥梁建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二航局由桥梁建设生力军成为王牌军作出突出贡献。
钻孔平台是特大桥基础施工的重要临时工程,鄂黄长江大桥6号主墩地处长江中流,具有深水、大流速、浅覆盖层等特点,李宗哲同志指导设计人员将拉墩、嵌岩桩等传统水工技术嫁接到桥梁临时工程设计上,成功在长江中流搭成钻孔平台,配合项目部在一个枯季内实现主墩出水,创造了长江桥梁建设的鄂黄速度。苏通长江大桥、上海长江大桥等建设中,他又与项目部人员一起开发了依托钢护筒承载的新型钻孔平台,节约了大量建设成本。
李宗哲1996年主持设计的江阴长江大桥北塔主墩钢围堰,是武港院设计的第一个钢围堰,此后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荆沙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金塘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京三桥、上海长江大桥的钢围堰的设计与研究,围堰型式包括有园形、方形、多边形、喇叭形、有底板或无底板多种结构,安装方式也从分块散拼到整体起吊安放,再到两台浮吊抬吊安放,其间的探索、改进和创新,李宗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00斜拉桥挂索作为二航局新的技术开发目标,二航局将军山长江大桥挂索任务下达给武港院,李宗哲负责组织实施,接到任务后,他深感这一任务的艰巨和完成它所具有的意义,迅速住进大桥工地,认真研究挂索施工的各个关键环节,新编制实施细则,并对挂索过程中各种型号的斜拉索在不同工况下的挂索拉力进行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设备选型和加工,并亲自动手设计挂索所需设备和相关图纸,军山长江大桥挂索在李宗哲的精心指导下顺利完成,质量、安全完全符合要求,首开二航局挂索先河,为二航局在后期的桥梁挂索发展和旧桥拆索、换索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至2008年,李宗哲同负责中交集团科研课题“深水超大型沉井下沉技术研究”,该课题依托泰州长江大桥中塔沉井基础工程,主要研究沉井施工期对河床冲淤变化影响及防护措施,钢沉井下沉定位系统,沉井制作、下水、浮运及着床相关技术,沉井下沉数字化动态监控系统等。在该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泰州长江大桥中塔沉井顺利着床并下沉到位,工程实施效果十分理想,研究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为武港院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目前,李宗哲同志正在带领团队依托杭州九堡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进行特大型跨江、跨海桥梁建设前沿技术的研究。
尽心尽力育新人
作为武港院的技术负责人,李宗哲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善于指导和培养年青的工程技术人员。武港院的年轻人都知道“有问题,找李总”,因为李总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方案的关键所在,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宗哲是一个勤奋的人,不到晚上十点钟,你很难看到他办公室的灯熄灭。就是出差在外,他也是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到了驻地,就是再晚,他也要打开电脑把当天的技术问题处理完。他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他是以身作则在为武港院营造一种崇尚技术的氛围,在他在指导和影响下,一大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