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同志是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与公司的工程项目,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从多方面努力摸索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提升工作能力,力求更快、更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工作的挑战。在项目中学习,在项目中进步。
该同志先后主持公司的4个重点项目和其他多个项目,使工程项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和新技术的革新。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工程质量标准之高、施工难度之大、环保要求之严、系统复杂程度之深均为国内外桥梁之最。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施工中,该同志负责研发的“工具式导向沉桩装置”是能否实现墩台整体吊装要求的基础。在局内和公司专家的指导下,克服重重难关,召开多次技术研讨会,设计研发了导向沉桩装置和相应的施工工艺,使钢管桩的成桩精度达到了L/400的高精度,远高于传统施工工艺L/100的成桩精度,同时该装置可工具式拆装,反复周转使用,在保证成桩精度的同时方便了施工,节约了成本。该装置也是国内首创的导向沉桩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同名的发明专利正在公示阶段。
该同志负责的“南澳大桥墩身移动施工平台”另辟蹊径,找出了一种新型的施工工艺,不同于传统水上施工技术,也是我公司设计的第一台移动式施工平台。该平台克服了此工程采用传统水中墩身施工工艺面临的船舶无法定位、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等困难,在南澳大桥墩身施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每个墩身施工周期为5-6天(前期利用工程船施工每月只能施工一个墩身),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新型墩身移动式施工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墩身施工的要求,而且受施工海况影响小、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相比使用工程船传统施工工艺,为项目部节约2930万成本。
该同志负责“北盘江特大桥挂篮设计”是我公司设计的第一个用于悬浇拱桥的施工挂篮,挂篮形式新颖,克服拱桥施工中角度不断变化、梁段形状不断变化的问题,且该新型挂篮通用性强,可用于拱桥施工,也可用于一般水平悬浇箱梁的施工。其中新型变角度变位置侧模调节装置、新型组合螺杆内模调节装置以及多角度止推装置均为我公司研制的新产品。挂篮的成功应用对拱桥悬浇施工设备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项目部节约成本200万左右,该挂篮已获得国家专利。
为马来西亚槟城二桥设计的挂篮,不同于传统的牵索挂篮,为了减小混凝土箱梁的应力和消除混凝土裂缝,该挂篮对同一节箱梁进行移篮分次浇注,挂篮设计理念新颖、独特,结构形式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是国内外首创的一种新型挂篮,为项目部节约500万左右的成本,受到业主的好评。该挂篮已申报国家专利,并已经受理。
通过项目的学习和锻炼,该同志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和现场经验,同时,也感受到了设计的乐趣。
“争科技领先”是我公司对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要求,也是该同志工作的标准,该同志在工作中不仅注重传统设备和工艺的学习理解,更注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悬浇拱桥施工挂篮的设计与创新》(《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第10期)、《混凝土斜拉桥牵索挂篮设计》(《中外公路》2011年第2期)、《桥梁橡胶支座在龙门起重机柔性铰中的应用》(《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第2期)、《外海桥梁墩身施工移动式起重平台研究》(2011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移动式墩身施工平台新工艺研究》(《公路》2012年第3期 )论文5篇,另外有1篇论文《Research on pile-sinkling system of Steel Pipe Pile in full size model process test of HZM Bridge》被国际杂志《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录用,将于2013年公开发表;获得国家专利”悬浇拱桥施工挂篮”(专利号:ZL201120110301.1)、“工具式导向沉桩装置”(专利号:ZL201220051693.3)、“新型下承式悬浇施工挂篮”(申请号: 201220174101.7)3项,并2次获得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以后的工作中,该同志会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拓展视野,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