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7月24日,武港院经营合同额突破亿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实现历史性跨越。从2005年的经营合同额5000万,产值3000万,到2008年前七个月的经营合同额1亿,产值4300万元,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武港院就实现了“再造一个武港院” 的飞跃。
近年来,武港院明确做大做强的目标,利用局技术中心和交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有力机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不断强化市场经营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挖掘生产经营潜力,在加大对局技术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开拓局外市场,着力打造局内、局外两片市场,经营合同额和产值均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我公司几乎参与了二航局全部大中型桥梁及铁路工程的临时工程设计、温控、材料试验等,并为所有大型桥梁主塔提供了液压模板,为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作为局技术中心和一家以科研设计为主业的单位,武港院坚持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长大桥梁建设施工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提升科技实力,为二航局提供技术支持。上半年,实验室承担了交通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和《钢—混凝土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两项规范的编写工作,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交集团课题“杭州湾大桥承台砼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深水超大型沉井下沉技术研究”、“苏通大桥超高索塔施工技术研究”已经完成研究报告并提交,等待集团验收。正在承担的荆岳大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厦漳大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顺利。近期签下的沙特阴极保护项目合同,标志着实验室成功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在辅助二航局拓展国外市场方面再上新台阶。
局外市场方面,继2007年成功完成码头设计技术向水工全行业设计和桥梁领域的扩张之后,武港院设计咨询领域再次实现战略转型,成功签订了第一个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池州江口港区二期工程设计及水工施工项目的合同,标志着从单纯的设计领域拓展到设计施工总承包领域。在此基础上,上半年。公司成功拓展南方市场,一举中标香港坚尼地城招商局码头维修加固工程、深圳妈湾港泊位维修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总合同额达2000多万元。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为武港院从事旧桥梁码头工程评价、检测、修复、设计、施工一体化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特别是境外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并在深圳等地区形成了地域优势,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面临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武港院领导层激流勇进,及时将公司年初定下的一亿元经营合同额目标调整为一亿五千万元,在去年的基础上争取翻一番。为推进这一艰巨目标的全面实现,该公司将精心组织全系统高效运行,充分挖掘生产潜能。
在持续做大规模的基础上,该公司下半年将进一步贯彻二航局制定的发展战略,下半年将首先致力于综合实力的提升,建立高效的生产管理系统。公司上半年成立了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管理和成本预控工作。下一步将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申报、指导和服务工作。在继续完善下属单位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公司对生产的管理,重点抓好成本预控、业主投诉处理、项目经验交流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
同时,利用局技术中心平台,积极探索“打包”服务模式。对局重点项目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在对项目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同时,对项目施工所需临时工程设计、模板研制、桩基检测、温控、施工监控、外加剂材料等提供“打包”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抓住二航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积极配合局搞好投标和技术服务工作,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培养海外市场人才。
继续探索对已建桥梁、码头评估、检测、修复设计、加固的综合服务模式,抓住当前桥梁、码头普查、维修的大好时机,整合公司在检测评估、设计、材料等方面的优势,有选择的开展已建桥梁、码头评估、检测、修复设计、加固的综合服务,提高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完善经营工作激励机制。公司经营工作重点将逐步转向总承包项目和合同额较大的项目,充分调动一线单位的经营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经营激励机制,出台经营奖励办法,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奖励,重点向项目辐射经营倾斜、向增进一线单位经营积极性倾斜,不断激发一线单位经营主动性、鼓励技术人员做好项目服务工作。
2008年是武港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环境和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根据局统一部署,2008年-2012年武港院将着力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队伍,通过拓展设计、检测等资质,引进和自主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将武港院打造成为主体员工300人以上,产值过2亿元,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型设计研究公司,为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公司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