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从初生的那一刻起,第一次接触空气时,会刺激到我们的鼻息。第一次感受阳光时,会显得刺眼。第一次初尝甘乳时,会贪婪的品尝。第一次坐立爬行,会跌跌撞撞……但如果没有这些第一次,我们不曾感受世界。
就好像小时候当我拿起画笔时,我就不曾放下。对颜色的迷恋,对美的追寻。直至步入大学校园,将兴趣变成了技能。我学会了艺术思维方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当我成为一名上班族后,几年的北漂经历让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处事待人。
回到武汉,我融入了二航局。 古代哲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航局,已年过甲子又一新,60多年来,而今跻身世界500强的全资质子公司。60 年前, 从芜湖裕溪口码头的工程处,发展壮大。 因水而生、依水而发、跃水而兴。二航局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而制定了“立足长江、面向沿海、兼顾国外”的雄伟韬略。引领着二航人甩开肩膀迈大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遵循中交集团“五商中交”的战略部署,而催生的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公司,用“兼收并蓄、包容开放,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管理理念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二航局子公司中,率先引进并开发运用BIM技术。因此,我第一次遇见了BIM。
初时,我对于“BIM“这个名词既陌生又好奇,第一次在百度上敲下B、I、M三个字母后,我就知道BIM作为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广任重道远。BIM中心刚成立时只有3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不停给自己充电 。我知道光靠软件的熟练运用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BIM从业人员的专业效用。这仅仅是开始,要真正将BIM做起来可不是软件那么简单。紧接着,BIM中心不停的加入了新成员,有结构专业的硕士,有土木专业经验极强的能手。这下可把我乐坏了,终于可以向专业人取经了。第一次接触钢筋注释符号,第一次了解不同的建筑基础结构,第一次浏览工程量清单,众多的第一次让我不断成长。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攻克了硬件的建设——BIM工作站;软件的完善——集成平台的研发;信息的集成——与项目部各数据高效对接。 公司发展我成长,BIM中心发展至今已有18人。把集成平台与局现有上报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落到实处。
记得阳逻实验基地项目,是我们BIM技术运用的第一个项目。拿到图纸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当时BIM中心只有几个人,我们通宵加班的建模型,一起拿着图纸相互检验模型。虽然建筑的体量不大,但是我们很认真的对待。那一股激情 、那一股斗志是异常强烈!争取做到最好。与技术中心一起研究反力墙结构施工,我们将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了动画模拟,在视频剪辑上虽然我的经验不太足,但是通过团队的努力,我们推敲每一句解说,筛选每一个视角。 可见,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困难。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了这第一个任务,得到了技术中心的赞许,得到了公司的肯定。这无疑是给我们最大的鼓励。
紧接西南研发中心项目启动,是我们BIM数据第一次与项目数据对接。也是第一次我出差到项目上。看着项目驻地的活动板房,都是通过BIM模型进行设计的,好亲切。 感觉到原来项目的日子是很苦的,活动板房就是冬冷夏热。 时值隆冬,温度果然很低。但项目上的同事很热情。他们对BIM很感兴趣,感觉是个很高精尖的技术,我细心的向他们解说、演示。一天晚上下班正准备从办公区回宿舍,一看办公区还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微微发亮,推开门探进去,一名同事正坐在电脑面前,我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问:咦?怎么还不去休息呢? 他回答:下午你们给讲解了BIM,晚上我来温习一下。我听了后笑了笑,又轻轻的关上门,但却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BIM技术落实到每一个项目中去。
这两年间,我不断的努力学习丰富自己,对BIM的认识也逐步提升,同时也取得优异的成果:阳逻试验基地反力墙研究课题的圆满结题,BIM集成系统的成功定制研发,BIM企业级各类标准化的不断完善,这都是我们BIM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起初如果有人问BIM是什么,我会回答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但如今如果再次提问BIM是什么,我会回答,BIM是一个工作转换的工具,拿着设计院提供的图纸、或是合同工程量清单,以及实际工程数据等,通过BIM模型进行数据的优化,在准确的时间提供给正确的人精准的信息。将数据信息优化给予即时感,将二维向三维的转换视觉化带来即视感。
BIM中心一路走到现在,是公司党政领导的运筹帷幄, 是BIM中心团队的奋力拼搏、是公司各部门的协助配合的结晶。我由衷的感谢建筑公司给予的平台。公司党组织,以人为本,从身心上关爱我们年青人的成才。正能量的引导、问寒送暖的温馨,让我有公司如家的亲切感。是建筑公司让我第一次遇见了BIM这项技术,也通过BIM技术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法国著名作家司达汤曾说过: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把第一次当作最后一次,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不要当年老时才第一次体验我们的青春。第一次遇见,当作最后一次相遇,努力握住你。我很真心,这第一次的遇见。(BIM中心 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