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植树节来临,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共同携手行动,共建美丽中国。然而,植树与建筑两种不相关的活动似乎存在某种契合与关联。
从建筑学角度看建筑与树
建筑从属于环境,建筑要达到审美标准从整体上来说也要服从于周围的环境,借助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创造,与周围的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树作为自然环境的元素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效果和人文景观一直影响着建筑的方方面面。树,不单单指自然之树,树与建筑的结合也成了“技术之树”。
“自然之树”与建筑。这主要体现了“自然之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包括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中对“自然之树”的合理利用。南非开普敦“树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树木丛生的地段,较为开阔的空间就是布置建筑的理想场所。“树屋”就在森林式的花园中。为了保持建筑自身的连贯,建筑师选择让建筑物避开树干,并且设计了和周边树木一样垂直的线条,建筑整体上显的灵活自由,建筑物在树的包裹里拥有了四面的自然景致和开阔视野,清幽的气氛显得超凡脱俗。
“科技之树”与建筑。这主要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筑设计的理念更多的关注环境因素,未来的建筑要做到像树一样生态、环保,建筑物对自然没有任何的负担。正在施工的中国珠海博物馆就是这种理念的代表。整个树状的建筑形式特别有新意,外围的树状雕塑不仅富于美感,而且还能够对博物馆的气候进行调节。树状雕塑的枝干都是空心的,可以收集雨水,雨水流入地下储水箱可以为博物馆庭院的喷泉提供水动力。白天,顶棚的树枝可以遮阳。晚上,形成微风,保持室内的清凉。
从社会学角度看建筑与树
当一颗树苗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不仅需要阳光的的照耀,还需要雨水的滋润。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使用也不能避免类似的过程。
1、根基。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树木要想成为一颗大树,必须要有深厚的根基,根深入地底及时汲取养分。而建筑的根基就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负荷,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根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并能抵御地下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蚀。
2、坚忍。
树根永远在地下,永远见不到阳光,但为了汲取养分,树根必须默默地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前进,从土地中吮吸水份和营养源源不断地向树干、树枝、树叶输送;外围的树干、树枝、树叶必须经受分吹日晒,经历时间冲洗,树才能成形,这是一个坚忍的过程。建筑也同样如此。一般建筑工程内在地包含了诸如项目审批、工程概算及工程设计、施工图会审、工程开工报告、地基开挖、椿基工程、基础工程、地上工程、结顶、内装饰及安装、工程验收等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包含了诸多繁琐的细节,整个建筑的过程凝聚了设计师、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主体的心血,正是这种日夜的坚忍,才有了品质空间的存在。而对于工程建设者来说,长年累月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一项耗时多年的工程,也见证了工程人的坚忍与不凡。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上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有句经典的名言:“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所以,栽树与培养人才有很多相似之处。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建筑这样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更是战略性的要求。一项工程的初立要完工,也是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目前,建筑公司大部分的工程都是80后、90后,而这部分人也必定是未来公司持续发展不懈的动力来源和智力支撑,因此这部分人能否像树一样扎根基层、吃苦耐劳、顺势而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