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心要闻

首页 新闻中心中心要闻

“世界第一井”成功下沉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22阅读次数:
    “停止锅底开挖,收缩井仓锅底,同步缓慢开挖,调平仓内土面”,这是二航局技术中心技术服务组向前场发出的最后一道指令,这意味着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北锚锭超大沉井实现成功下沉到位。现场一片欢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这是中国跨江公铁特大桥建设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也是技术中心监控室、桥水部、隧道部、岩土室等多部门、多专业协同作战的一次巨大成功,
    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沉井长100.7米、宽72.1米、高56米,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沉井。行业专家、清华大学、西南交大等在下沉方案讨论会上一致认为,鉴于该沉井规模大且首节无配筋等特征,与以往的刚性沉井结构存在较大区别,已有的规范、工程经验均不适用于五峰山沉井,通过施工控制若能将此近似柔性结构下沉到位,有望改写国内乃至世界沉井施工控制技术。

一马当先领导蹲点同共苦

    沉井下沉前,技术中心服务组都卯足了干劲儿,历时四个多月,考虑了下沉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确定了详细的开挖下沉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现场监控中心成为前场的中枢指挥中心,所有开挖指令均由此发出,监控人员分工明确,监控数据分析、结构反演、地层分析、涌砂分析、指令下达,所有工作有条不紊。为确保下沉过程安全顺利,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永涛、何超然与服务组成员一起蹲点现场,和小组成员们一起作业,同时每日都要听取下沉情况汇报,他们对其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点细节都非常熟悉,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北锚定沉井体量巨大,下沉施工是连镇铁路建设的重大难点之一。”二航局副总经理、五峰山长江大桥1标项目经理吴维忠介绍道。鉴于此,技术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无一敢掉以轻心。
 

恪尽职守排除万难尽职责

    由于现场距离项目部较远,步行也得近四十分钟,为保证沉井吸泥开挖全过程跟踪,技术服务组成员每天六点起床,11个成员挤在18平米的房间,吃饭也在现场解决,直至晚上所有下沉作业人员撤场。“你看我们每天是踩着晨露,披着晚霜,感觉自己好像都与世界隔绝了。”他们相互打趣道。
    由于劳累,半个月时间里,几乎所有成员都感染了严重的感冒,部分员工在作业中还擦破了腿,冷风吹来,冬天的温度便顺着伤口“嗖嗖”的贯穿到身体的每一个神经里。目前超大沉井下沉施工还没有先例,因而,摆在项目小组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便是怎么找到突破点,不断的尝试和反复的研究便成了他们每日的任务。“失败不怕,失败了在尝试嘛,总会找到突破口的。”他们说道。
    一阵香气袭来,又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们捧着各自的饭盒迅速吃起来,因为必须要赶在冷风夺走饭菜最后一点余温之前解决它们。
 

愈挫愈勇创新方案立头功

    尽管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分,沉井下沉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比如开挖下沉的第一天,沉井几何和应力各项数据就出现了异常,沉井挠度37.7毫米,已超过黄色和橙色预警值,逼近40毫米的红色极限值,监控中心气氛异常紧张,技术服务组与项目部副总工钟永新迅速商量确定了新的开挖指令,并将指令立即传至前场,十分钟后挠度开始降低:35毫米、27毫米、16毫米、9毫米…..两个小时后沉井挠度已完全正常。这次意外也是后续下沉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十字槽开挖、核心土缓挖”的开挖理念。
    通过经验积累,针对五峰山大桥北锚碇沉井规模大、结构设计柔等特点,技术服务组与项目部共同分析研究沉井下沉实施方案,提出“十字槽开挖下沉法”、“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法”等沉井下沉开挖方法,并创造性的针对沉井施工研发出一套实时监控系统,对沉井几何姿态、结构应力、沉井挠度、沉井内外水位以及周边构筑物等各参数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建立了三级预警机制,能够在数据异常时及时短信通知各方管理及技术人员,实现了沉井下沉的综合管控。
 

齐心协力终获成果振人心

    在技术服务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历时一年多,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终于在2017年11月9日顺利下沉到位。世界最大规模陆地沉井的顺利下沉到位,受到业界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业主上海铁路局也发来了贺电。二航局总工张鸿总在现场听取汇报后说:通过本项目的下沉施工和经验总结,陆上沉井有望成为二航局的核心技术。这对技术中心技术服务组而言,是莫大的鼓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五峰山沉井下沉到位后,技术中心服务组将转战下一个项目——温州瓯江北口沉井,相信在技术服务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能再创辉煌!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