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色专栏

首页 新闻中心特色专栏

李孟凡:一位盾构司机的平凡坚守

发布时间:2025-08-29阅读次数:

“这六年跟着项目跑遍哈尔滨、福州、深圳,从零开始学习如何'驯服'那些价值上亿的钢铁巨兽。我也从'菜鸟'逐步成长为同事眼中的'老师傅'”。中交二航局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一工区项目盾构机长李孟凡感慨道。这位曾参与哈尔滨地铁、福州地铁4号线、福州滨海快线、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4条地铁建设的青年工程师,以六年时光诠释了盾构施工领域的坚守与成长。

哈尔滨初体验:零下20℃的“把脉问诊”

2018年,初到哈尔滨的李孟凡虽在学校系统学习过盾构原理,但面对价值上亿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时仍感生疏。一次掘进中,盾构机突发“栽头”故障,十二个铰接基座全部变形。零下20℃的寒夜里,他裹着军大衣蹲在盾尾下方,借着手电筒微光与老师傅们逐个排查,发现是焊接部位因低温脆化开裂。连续三天,团队用气割枪切除变形部件,重新焊接加固。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经验去驾驭,盾构司机必须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

福州的地质博弈:从管片浮起到孤石攻坚

2019年转战福州地铁4号线,李孟凡迎来了南方上软下硬地层的考验。管片因土压失衡频繁上浮,单日最大沉降达5厘米。他带领团队尝试快干型双液浆、加密二次注浆等方案,最终通过“管片拉紧器+注浆时序控制”组合拳稳定管片姿态。一次孤石卡刀盘事件中,坚硬岩石导致掘进停滞,他提出"膨润土泥浆慢磨法",连续72小时调整泥浆配比,最终将巨石研磨成渣土顺利排出。

滨海快线硬岩战:22天攻克160兆帕岩层 

2022年福州滨海快线项目遭遇160兆帕超硬岩层,泥水盾构机日均掘进不足2米,刀具磨损率高达日均3把。李孟凡创新采用“多级压力梯度控制法”,通过24小时轮班制浆保障泥浆循环系统稳定,单环注浆量增至150立方米。在带压进仓换刀作业中,他全程监控保压系统,确保施工人员安全进出高压舱。这场“硬碰硬”的战役持续22天,最终实现月掘进185环的突破。

深圳新课题:分体始发中的毫米级挑战

2023年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分体始发项目,李孟凡首次挑战负环管片拼装。当首环管片顶推反力架时,意外开裂暴露出底部支撑不足的隐患。他连夜组织技术复盘,通过BIM模拟优化支撑点布局,引入槽钢支架与三角桁架协同受力方案,最终将管片变形量控制在3毫米以内。“盾构施工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地层都是新考场”。他将此次经验整理为《分体始发十大风险防控手册》,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六年沉淀:从“菜鸟”到"老师傅" 

六年来,李孟凡的安全帽更换了12顶,劳保鞋磨平了24双,笔记本记满三大本技术要点。从递扳手的学徒成长为能独立处理刀盘卡滞、泥水循环故障的"设备医生"。如今,他正牵头将六年积累的10个典型案例编撰为培训教材,"希望年轻司机少走弯路,让中国盾构技术薪火相传"。

在地下五十米的隧道里,盾构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李孟凡与他的"铁甲战友"继续穿梭于城市地脉,用汗水浇筑地下长廊,以平凡之躯守护大国重器的每一次精准掘进。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