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侃,2009年进入中交二航局,先后参建哈大高铁、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福州地铁、成都地铁、广州地铁等铁路和轨道交通项目。现任中交二航局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一工区项目副经理。他长期扎根盾构一线施工,工作经验丰富,对盾构机工作原理和设备结构组成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高的维护保养能力,在工作中积极改良盾构设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多次提前识别盾构施工风险,确保工序安全转换及顺利推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泡沫进行渣土改良,为项目节约成本约120万元;带领团队成功攻克在既有线隧道下直接切除既有车站半截围护桩这一集团级风险,在国内尚属首例。他先后荣获中国交建“共青团创先争优优秀青年”“中交二航局青年岗位能手”、中交二航局“十大杰出青年”“二航工匠”、北京盾构工程协会第二届“盾构工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他,个子不高,身形消瘦,是经验丰富的盾构操作维保专家。它,盾构机,身长超百米,体重从数百吨到几千吨不等,是长着“铁齿铜牙”的“地下蛟龙”。
2013年,他们在中交二航局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初识。此后10年里,他与它一起辗转南京、福州、成都、广州、深圳,为打通城市地下交通大动脉而奋力掘进。
架桥机上走出来的盾构工匠
2009年,沈侃进入中交二航局哈大铁路项目,从事架桥机操作与维保工作。工作踏实勤奋,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架桥机机长。4年后,公司城市轨道交通业务快速发展。他决定向盾构领域转型:“我想看看盾构机的结构。”
然而,刚到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的沈侃,很快被严酷的地下环境和复杂的盾构机上了“第一课”:该项目是中交集团首个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项目,也是当时世界同类隧道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地质最复杂的隧道,且盾构机零部件成千上万,涉及机械、液压、电气等多门学科技术。原理不懂、元器件不认识、电路图看不懂……一连串的问题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随后,他把设备上的所有图纸都借来,晚上看图纸、白天对照找实物。书本图纸翻出卷边,有问题就缠着老师傅们请教。老师傅们非常喜爱他,倾囊相授。
3个月后,沈侃全面了解了盾构机各子系统,掌握了操作要领,便开始独自驾驶盾构机——架桥机机长正式转型为盾构司机。
2015年,沈侃迎来全面学习机会:监造盾构机。他在直径6米、两层楼高的盾构机内爬上爬下,如饥似渴地把盾构机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遍,他掌握的盾构知识突飞猛进。2019年,他获得中交集团职业技能竞赛盾构机操作工故障排除项目第一名。昔日的盾构司机一步步从操作者变成维修者。
在福州地铁4号线施工过程中,盾尾出现漏浆,凭借对对设备的熟悉和实践经验,沈侃判断不是普通的漏浆,立即将自己的判断向项目部报告。经过现场试验检测,证实漏浆情况不是简单的注浆压力高和盾尾间隙不好等原因,而是盾构机尾刷部分点位损坏。后来,更换了新尾刷的盾构机安全下穿高压电塔,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发生。
长期扎根盾构机操作一线,沈侃对盾构机工作原理和设备结构组成的认识不断丰富,也积累了处置各种疑难杂症经验,并形成了厚厚的总结“宝典”。
攻坚克难的“领头羊”
2018年,沈侃调入盾构施工难度极大的成都地铁12号线。施工区域为富水砂卵石地层,卵石直径较大、结构稳定性差,易卡刀盘,对盾构机的核心部件刀盘和刀具磨损大。
时任盾构机长的沈侃,将“以排为主、以破为辅”掘进理念与现实结合,减少卵石对刀盘和螺旋机的磨损,确保盾构机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能够长距离掘进,创下成都17号线同类直径盾构机单日施工最高纪录并且两台盾构机顺利下穿既有运营四号线(既有线沉降量控制在6mm以内),极大的提高了盾构施工的工效,为公司间接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2023年5月,正值广州地铁12号线赤仑区间左线下穿大征场2号房屋。一个宁静的后半夜,闷热的隧道内,手动排除土仓上部多余气体后,沈侃立即将掘进叫停:“土仓里未填满渣土,上部残留的气体经地层缝隙逸出,易导致土仓压力骤降,使得土压波动大,可能会发生房屋沉降及结构变形。”
手动排气影响施工进度,也存在安全隐患。回到监控室,他召集维保团队商讨对策。经研究,团队一致决定给土仓安装电动球阀,自动排出仓内多余气体,使土仓内压力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既降低下穿风险,也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随后,加装电动球阀的盾构机正常喷浆,监测数据显示土压稳定,土体扰动影响降到了最低,风险解除。监控室内,掌声如雷。
2020年,“沈侃盾构机操作维保品牌团队”挂牌成立,团队为多台盾构机保驾护航,孵化了一批会驾驶、懂维保的盾构人才。
如今,在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一工区项目,沈侃把技术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团队成员,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向岩溶地层盾构施工难题发起挑战,助力深圳“东进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