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高质量发展突破年”的战略引领下,航科物流公司全面贯彻二航局工作部署,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升级与资产盘活等创新举措,系统性破解行业难题,为全国重点工程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问题导向+解决方案”的务实理念,更为建筑行业供应链优化提供了经验,展现央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直面挑战: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
当前,建筑行业正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与项目需求多样化的双重挑战。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交二航局亟需突破传统物资管理模式的桎梏。跨区域大型工程对周转材料的快速响应需求日益迫切,而分散的资源配置与单一的服务能力严重制约了项目全周期效率。以西藏林芝临时桥项目为例,高寒极端天气叠加运力紧张的复杂环境,暴露了传统供应链在时效性上的短板——材料调运滞后直接威胁施工进度,改革迫在眉睫。为此,中交二航局与航科物流公司签署《2025年度周转材料租赁框架协议》,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抓手,通过构建集约化平台、延伸服务链条、优化资产运营机制,系统性推动供应链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破题之道:以创新实践驱动效率跃升
面对传统分散式物资调配模式响应滞后、成本高的难题,航科物流依托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四大仓储维保基地,整合自有资产9万吨及可调配资源超50万吨,形成覆盖全品类的周转材料资源池,并通过智能匹配系统与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以西藏林芝临时桥项目为例,平台提前预判需求缺口,协调运力资源,将600吨材料按时运抵高海拔施工一线,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数据显示,新模式使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30%,累计为杭州湾跨海铁路、双柳长江大桥等百余项国家重点工程供应材料超50万吨。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航科物流突破传统租赁服务局限,首创“前置介入+后端保障”全周期服务模式。在项目策划阶段,团队提前介入,优化周转材料供应方案和物流路径。杭州湾跨海大桥、金屿大桥、昌九铁路等32个项目通过科学规划运输路线,降低物流成本8%;施工过程中,资产托管、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无缝衔接。中交三航局,深圳工程局,中交二航局第二、三分公司通过委托管理和维修保养,实现资产托管5700余吨。过程中,航科物流增设焊接维修设备,提高维修效率方式,完成300吨材料的维修利用,显著提升工程效率与成本控制能力。
针对存量资产闲置与外部资源协同不足,出租率较低的痛点,航科物流通过框架协议建立内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闲置资产高效流转,并同步推进与外部供应商战略合作,扩充可调配资源至50万吨,快速响应突发需求。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通过内外部协调紧急调集2.3万吨材料,成功规避工期延误风险。由此,航科物流出租率相比年初提升14.06%,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深化协同:战略合作释放高质量发展势能
以2025年度框架协议签署为依托,中交二航局与航科物流聚焦供应链升级,在品类扩展、数字化管理与区域联动三大领域深化协同。通过新增UHPC高性能混泥土、栈桥护栏等新材料租赁业务,满足复杂工程需求;搭建物资管理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资源流向与使用状态,提升决策精准度;依托四大仓储基地构建覆盖全国的“就近调配、快速响应”保障体系。目前,重庆宝山嘉陵江大桥、西藏聂当特大桥等重点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期,协议实施后周转材料保障率提升至100%,为项目按期交付提供坚实支撑。
启示展望: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高质量发展需以问题导向精准破局、以平台思维整合资源、以协同机制打破壁垒。航科物流坚持平台化转型,推行“自营+平台化”运营模式,处置无效资产,做实有效资产,拓展盘活路径,维持资产动态平衡。探索资产代运营、代仓储、代维保等多维经营模式,丰富补充自身可供出租的资源品类、规格型号,以强大的资源调度统筹能力,快速灵活匹配项目需求。与头部租赁企业加强合作,开拓资产互租、资产托管、资产循环置换等轻资产运营业务。不断提升租赁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临时结构标准化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加大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经济适用性好的租赁产品研发,切实推动“租赁+托管+维保+共享仓库”一体化增值服务能力。
本次资源共享实践,不仅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更树立了行业创新标杆。未来,随着“租赁+托管+维保+共享仓库”一体化服务的纵深推进,航科物流将持续以创新为引擎,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为现代交通建设与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王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