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风裹着潮气掠过,一群穿着“蓝马甲”的年轻人正弯腰培土,将十余棵矮冬青树苗稳稳栽进泥土里。铁锹碰撞的轻响混着水流声和风声,成了潍宿高铁江苏段站3标项目绿化工程的序曲。
该项目位于江苏宿迁境内,线路全长约18.3公里,其中全线控制性工程跨京杭运河特大桥主桥途径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这意味着更多的限制和挑战接踵而来:项目建设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又要确保风景区不受破坏,同时还要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进工程建设!为了恢复运河两岸生态,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项目决定从绿化入手,力争打造全新的运河观光带。但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涉及土质、环境、施工进度等多重因素。不仅如此,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对周围土地环境影响很大,即便提前做了绿化也很容易被破坏,效果不佳。所以只有在施工区域平稳进入上部结构施工之后,才是绿化的最佳时机。
今年2月,跨京杭运河特大桥主桥临时墩支架搭设完毕,该工区正式进入上部结构施工,运河两岸的绿化工作随即拉开序幕。
前期,项目特意寻找了有园林绿化资质的单位,对运河两岸进行细致的实地勘探,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性质。勘探结果显示,运河两岸多为黏性土夹碎石,碎石较多,土质差且承载力不足,这让绿化工作举步维艰。
碎石过多会大大降低草皮的存活率,因此现场队伍提前对原有路面进行了整平改造,将表土的碎石筛出,及时疏松土壤,为绿化工作打好底层基础。
在草籽选种环节,项目团队模拟了运河两岸的环境和土壤条件,在试验大棚内进行试种,上百种草籽同时播种,互为对照组,观察其生长情况。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播下的试种草籽有的迟迟不发芽,有的冒出细弱芽尖后很快蔫掉。负责环水保工作的技术员尧帆帆回忆道:“土壤底子不好,必须找专门能‘降住’它的草种,这才是长久之计。”
经过15天的“大浪淘沙”,棚内一块块试验田逐渐起了长势,随后将长势较好的草籽拿到现场,进行小范围试种,最终果岭草、百慕大和八根草等绿植在一众草籽中脱颖而出,存活率达到100%。
3月24日,运河南岸开始进行大规模草皮移植,一车车草皮从培育基地运送至现场,绿化队伍按照绿化设计图进行有序移植,这里瞬间成了忙碌的“绿色战场”。近10个工人分成三组,一组铺草皮,一组压实,一组浇水,动作如流水线般流畅。
然而移植草皮的第二天,却遇上了局部雷阵雨,暴雨对刚铺好的草皮简直是场劫难,草皮根部还没来得及与土壤紧密结合,雨水将边缘的草皮冲得东倒西歪。眼看着雨势越来越大,已经有了积水现象,队伍负责人老王立马喊道:“先把草皮抱回去,赶紧排水!”一条条临时排水沟将滞留的雨水疏通出去,为了避免表土被持续冲刷,队伍用绿网将裸土覆盖起来,一切工作按下了暂停键。
下午雨过天晴,工人们又继续埋头忙着手里的活计,把卷成筒状的草皮小心翼翼铺展开,用脚轻轻压实,每个人的裤脚都沾满泥土,但望着渐渐连成片的绿色,他们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好在大部分草皮生命力顽强,加上抢救及时,后续又喷洒了特制的营养液,半个月后,新移植的草皮焕发出翠绿的生机。
5月初,运河北岸也开始进行草皮移植,为了避免暴雨对草皮的影响,队伍加快了移植的速度,最终赶在降雨之前移植成功,不到一周就完成了全部任务。
初来时,深冬的运河两岸遍布深深的黄褐色芦苇,如今再看运河,4500平方米的植草像铺开的绿毯,150余棵景观树在风中舒展枝叶。为了这一抹“绿”,项目部前后投入近30万,不只是草皮,还有前期土壤勘测的设备损耗、上百种试验草种成本以及后期养护的喷淋水车等。尧帆帆认真归纳记录着每一笔费用清单说:“这些钱花在土里,肯定能长出金疙瘩。”
风又起,吹过草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曾经的黄土地变成了错落的绿景,未来这里会有游人驻足,看高铁桥横跨运河,看两岸草木葱茏,看京杭运河的水,看映着两岸的青翠与生机。(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