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隧道,安全帽和定位芯片缺一不可,连安全帽帽带没系好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在桂钟高速7标项目莲花瑶乡1号隧道洞口,安全员王雪丰指着智能门禁系统,语气里带着几分对这套“铁规矩”的自豪。这仅仅是该项目为复杂地质隧道量身打造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一个缩影。
桂钟高速7标项目全长14.96公里,共有4座隧道,隧道左右洞累计总长16112.5米,当前已完成60.31%。面对其复杂的地质条件,项目部以“标准化筑基、智慧化赋能、精细化管控”为指导,将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隧道的每一米掘进。
“这套系统可不止会认脸。”监控室技术员小李补充道。该系统融合了身份识别、人车分流管控与实时考勤功能。人行道闸与车辆道闸常态关闭,只有经过系统自动识别或值班员人工核查合格的施工人员、授权车辆才能通行,有效拦截了无关人员与设备误入高风险区域。配套的“三联式一体化操作台” 集成了人员定位、视频监控、门禁管理三大系统,值班室内一目了然,人员、设备、材料进出洞信息尽在掌握,实现了“谁进洞、何时进、在何处”的精准管控。
深入隧道,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机械的轰鸣声。“打隧道,最怕前方‘两眼一抹黑’。”现场技术负责人李彬说道。为此,项目部建立了多层次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体系,严格遵循“地质为基础、物探钻探结合、长短结合、物探先行钻探全覆盖验证”原则。针对不同围岩特性,灵活选用不同钻机进行精准钻探,并将地质预报结果直接用于隧道动态设计与优化,及时调整支护参数,进一步提升安全系数。
像这样的机械化升级远不止于此,项目部还引进了湿喷机械手、智能二衬台车、自行走式隧道养护台车等设备,核心目标就是“以机换人”,将人从高风险、高强度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从源头上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智慧手段和机器设备是基础,但安全的根子还是扎在每个人心里、落在每天的规矩上。”安全总监余淼表示。全覆盖的安全培训、每日雷打不动的安全喊话、常态化的隐患排查、严格的物资管理等制度落实,全方位织就了一张细密、坚韧的安全防护网。这张网,覆盖了隧道施工的每一寸空间,贯穿了从人员意识、行为规范到设备操作、物资管理等每一个流程,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安全掘进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当工人们结束一天作业,安然走出隧道洞口时,洞口的考勤数据不仅记录着工时,更印证着标准化体系对安全的守护——它让规范成为习惯,让技术成为屏障,让“平安打卡”成为项目部最牢固的施工底色。(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