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这空调房温差真大,一进房间整得我一激灵。”刚从现场赶来开会的现场负责人王晓斌抖了抖自己湿透的T恤。7月8日下午6点,融创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7号楼人防地库2100方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标志着产业园项目地下工程全面封顶。自5月21日8号楼地库筏板混凝土浇筑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现场一共浇筑了24000方混凝土。巨大的工作量让王晓斌丝毫不敢懈怠,现在,他也总算能暂时松一口气了。
6月中旬,7号楼人防地库筏板开始浇筑,高温天气也如期而至。作为现场生产负责人,王晓斌不仅要应对施工进度压力,更要和酷暑较量。混凝土一遇高温就会很快凝结,增加浇筑难度,天气预报中频频发出的红色预警,也时刻在催促他必须争分夺秒。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是与时间赛跑的第一步。白天,王晓斌要在现场盯紧工序抓巡查;晚上,则要抓紧梳理进度计划,安排后续工作。持续的高温天气,只能将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夜间,一是避免白天骄阳蒸烤,降低工人中暑风险,二是夜间相对较低的气温也有利于混凝土质量控制。
于是,在排出夜间值班表后,王晓斌的足迹便从“迎着朝阳”走向“披着月光”。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他,每次接到妻子来电,电话那头2岁多的女儿都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去陪她玩,王晓斌也只能无奈地安抚她两句便愧疚地挂断了。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责任更需铁肩担。
“以前在学校时玩游戏也没熬过通宵啊!”年轻的技术员曹天骏揉着太阳穴感叹道。现场人手不足,刚上班一年多的他第一次轮夜班还有点不适应。“小伙子可不兴说自己顶不住啊,年轻人精力还能输给老同志?你看王师傅,没两年就退休了,每天还是在现场来回2万多步。”王晓斌看出了曹天骏脸上的疲惫,打趣地说道。
提起王玉文老师傅,曹天骏也不由得心生敬佩,他个子不高,不善言辞,却是项目上工龄最长的老同志。王玉文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现场,57岁的他用不惯智能手机,打字速度也慢,但在工作群里却异常活跃,每天消息不断:“瓦工作业人员没从楼梯上平台”“水电工临边作业要系好安全带”,还附带着不按规范作业人员的照片。多年的施工经验,更让他“慧眼如炬”,总是能精准发现问题。王师傅眼里可是揉不得沙子的,安全生产无小事,“小问题”他也要耳提面命,盯着工人整改。
“是啊,小曹同学,咱们几个现在可是现场主力,我们都向王师傅看齐,夜班我们顶上。”赵照和解家乐这两位95后,也只比曹天骏早两年参加工作,工地上的历练让他们渐渐明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体能和技能,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坚守。
这段时间的夜间值守,也让几个年轻人成了工作上配合默契的搭档,曹天骏也不再“抱怨”昼夜颠倒,王玉文依然每天第一个到达现场。今年是项目“大干快上”的关键年,随着地库全面封顶,项目关键线路也全面转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度图上,一个个红色节点正被逐一攻克,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责任、担当、汗水与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闻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