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梁良:七年如一日,项目基层的“党员刻度”

发布时间:2025-07-08阅读次数:

清晨,京杭运河的水汽还裹着凉意,穿梭在潍宿高铁跨京杭运河特大桥钢桁梁之间,梁面上鲜红的“党员示范岗”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现场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焊花在防护面罩下四溅飞舞,共同奏响了大干快上的建设交响曲。

这里是二航局承建的潍宿高铁江苏段站前3标项目施工现场,在这片火热的前沿阵地上,项目副总工程师梁良正以七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项目基层镌刻下属于党员的独特“精度”与担当。

初心如磐,扎根土木行业

1995年在湖南省娄底市出生的梁良,于201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自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便入职中交二航局,正式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人,那时他23岁。后来梁良参加了浦仪公路过江通道、常泰长江大桥、潍宿高铁江苏段站前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从技术员逐步成长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兼架子队技术主管。

在浦仪公路过江通道项目,作为“现场小白”的梁良在烈日下坚守深基坑监测一线,汗水浸透衣衫,皮肤也被晒得黝黑脱皮。那时的他,还总在工作之余抱着施工规范反复研读,在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现场数据与理论的差异,试图寻找更优的施工方案。

工作半年后,梁良从现场转岗至工程部,开启了全方位系统学习,不仅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CAD、midas等专业工具,更深入钻研工程方案编制、技术交底规范、工程量精准核算等核心技能。“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他身上具象化为年复一年的自我突破,至今仍保留着这个习惯。

在一次现浇梁支架标高计算中,由于一些特定因素,现场发生了阶段性返工,面对突发状况,梁良深刻反思自己在专业认知的局限性,在之后的工作中也始终以此警示自己要精准把握每个细节。

“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交通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员不是一个空头衔,而是得把‘毫米级精度’刻进骨子里的担当。”梁良攥着笔记本说。

攻坚克难,铸就铁路辉煌

2024年初,梁良从常泰长江大桥转战江苏宿迁,投身潍宿高铁建设——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铁路项目。

从公路到铁路,从后场管理重回施工前场,挑战扑面而来。他负责的跨京杭运河特大桥工点,是标段率先开工的“咽喉”要冲,人手紧、环境生,梁良二话不说,一头扎进工地,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他深知,铁路建设的标准化、信息化要求近乎严苛,唯有迎难而上,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突破。

这座钢桁梁拱桥的施工,核心难点在于钢桁梁吊装精度要求极高。全桥25个节段,每个节段由4个精密单元拼装而成,采用全焊结构。其线型匹配精度堪称“毫米级较量”——轴线偏差不得超过5毫米!要求监控数据必须毫厘不差地吻合线型与高程设计,同时确保所有构件在物理空间上严丝合缝,杜绝丝毫“错台”。

面对这道精密考题,梁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他们协同安装、焊接、测量、监控等多方力量,历经数十轮方案推演和技术研讨,最终打磨出一套严谨细致的安装方案。今年5月,首节段钢桁梁起吊。然而,在对位的关键时刻,梁良敏锐地捕捉到实测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微小差异。更棘手的是,在后续调整和复测中,左右桁片与桥面板竟出现了“错台”迹象!

挑战当前,梁良果断组织现场“会诊”。他和团队以实测数据为起点,如同“抽丝剥茧”,逐项排查设计参数、施工工艺、设备误差等环节,最终找出“症结”。

原来是钢桁梁节段在制造时精度有细微误差,且现场拼装与场内预拼状态相比,影响因素更多,不确定性更大。经过反复论证和多轮试验调整,首节钢桁梁终于稳稳地矗立在主墩之上,所有偏差完美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作为拥有七年经验的“老兵”和青年党员,梁良的担当远不止于此。白天,他的身影穿梭于各个施工角落,指导纠偏、化解难题;夜幕降临,他又在灯下梳理海量数据,优化次日方案,为工程质量和进度筑起坚实堤坝。身为架子队技术主管,他不仅要在文山数海中理出头绪,更在每周例会上率先“亮剑”,用翔实的数据和创新的火花,引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堡垒。

“铁路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作为党员,我更要主动冲锋在前,以身作则。”梁良坚定地说。

项目党支部在运河桥畔高擎“党员示范岗”旗帜,梁良也是其中一员。这支由安全、技术、设备等领域的党员骨干组成的先锋队伍,就像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面对施工组织协调难题、技术瓶颈时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为施工作业排忧解难,为工程的推进再添助力。

运河水载着桥影流向远方,在潍宿高铁项目建设现场,像梁良这样的基层“党员刻度”远不止他一个,他们如同深扎河床的桥墩,以先锋姿态顶起项目建设千钧重担。(谢楠)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