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四年,可每一次都是路过,随着呼啸而过的火车,留给我的只是无限的遐想。后来,在福建呆的越久,武夷山这个词在脑海里出现的频率也越高,于是它便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刚到武夷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茶。山脚下的镇子上,街铺林立,然而几乎每一个招牌上都挂着“茶”字,这里被称作是茶的故乡。中国有句古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里自然是“靠茶吃茶”了。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到售卖,茶农们靠着茶叶的自产自销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也把茶文化一步步推广传播着。茶叶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它也成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特殊符号,提到茶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
提到福建便会想到武夷山,提到武夷山便会想到大红袍,这也不得不让每一位观光的游客去寻找这棵古老的茶树。“大红袍”因为美丽的故事而得名,它救下了进京赶考的举子,也被这位高中状元的举子带到京城,医好了皇后。自此,大红袍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它有了皇家的色彩,它也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它并不神秘,看看这里的茶农就知道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门的农作物都可以用机器来种植收割,可茶树不行。它长在高山上,它长在深涧里,它让人去攀援,让人去寻觅,让人背着竹篓、挑着麻袋穿梭在深山溪谷里。即使现在景区得到了开发,路变得好走,可我们眼中的风景,那回环往复的小路,仍是他们每日汗水滴落的地方。每行到独木桥,行到路窄处,茶农与游客侧身而过,便可以看到挑着竹扁担的茶农,通红的脸上汗珠在额头上打转,佝偻的背上挂着一件褟透了的汗衫。而每一次侧身,无疑又让他们多增加了一分力气。
路上,一个老大爷七十岁了。他正拿着斗笠在石凳子上歇脚,一担茶叶放在跟前。我好奇的走上前去,他说有八十斤。我担起扁担,却没能往前走上两步,揉着压疼了的肩膀,想来他的肩上一定磨满了老茧。年轻一点的能挑一百多斤,除了一根竹扁担,另外一只手里还拿着一根棍子,翘起扁担往另外一只肩膀上卸力。
路过每一位挑着扁担的茶农,便带来一阵茶香。他们与武夷山的景色融为一体,也成为了我们的风景。
两洪桥:裴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