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许久未读的一本好书,总是心心念念,无法忘怀。今夜又是如此,思来想去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忽然脑子里蹦出《乡土中国》的书影,看到书桌角落里泛黄小书,不觉间觉得尤为欣喜,拿到手中,轻轻擦拭,便觉得十分踏实。
之所以钟情于它,原因有二,其一是喜欢费老的言语,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奥的道理,初始觉得平常,细细品味后便觉得愈发真挚。就如同费老在“差序格局”篇幅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着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看似简单寥落的片语,却让人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的拜读,不胜其烦,读的愈多,愈觉得有意思,愈觉得令人茅塞大开。
其二便是乡土中国承载的文化内涵。心里学家曾说:“一定程度上,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会更加想见到、摸到令他感官上熟悉的人或者物。”这样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总是乐此不疲的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大概也都有寻求心理安慰的因素吧。与它相伴,如同儿时村口老翁,在冬日暖阳下给我们讲故事,从家族礼制到血缘地缘,从家族管理到基层治理,洋洋洒洒,道尽了故乡的万种风情,说尽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不夸大,不隐晦,无处不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初读它,是雾中寻花,隐隐约约却又十分感兴致,总是迫不及待的往后探索;再读它,如获至宝,总是爱细细品味,欣赏那些隐藏的美。每一遍的捧读,总是能看到不同的东西,着实让人惊喜,难以释卷。
其实,《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考虑到近十多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于现代的年轻人很多已经不能理解它描述的乡土生活了,但我仍觉得它不失为一本经典。也许传统的礼治已经被法治所取代,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也随着业缘关系的兴起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其强调的“礼”“血缘关系”仍需要认同其积极作用,这些文化的优秀内核仍是人们所熟悉、所亲近的内心呼唤。
再读一遍好书,就如多年未见老友的相逢,你平静的说着岁月流淌的故事,我静静听着你未见的时光,平实又很温暖。
株洲北环大道项目部 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