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交二航局连镇铁路项目部北锚碇架子队队长王通
在镇江公铁长江大桥北岸驻扎着一批坚毅能干的二航铁军,他们专业知识精湛、技术本领过硬,最重要的是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奋斗、刻苦刚毅、无畏无惧,将自己全身心的投身于项目中。
王通,连镇铁路项目部北锚碇架子队队长,更是用自己踏实肯干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二航铁军精神。
勤奋好学,默默积淀
王通自2009年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以来,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交通建设事业。七年来,他一直奋斗在最艰苦的一线,先后参与了南京长江四桥、马鞍山长江大桥、南京眼、沪通长江大桥及镇江长江大桥的建设,获得了各项目部、监理单位、指挥部和农民工兄弟的一致赞扬和好评。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王通的真实写照。进入二航局之初,为了更快的投身工作中,他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和论文,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为了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积极请教领导和同事。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更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农民工大哥学习。正是他一步步的积累,实习期本为六个月的他,参加工作两个月后便可以独立开展项目工作。
执着专注,喜欢钻研,善于思考是领导们对他的评价。在七年的工作时间里,他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南京长江四桥工作期间,他和他所在的团队申请并获批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一项专利发明;在南京青奥步行街桥工作期间,他和他所在的团队申请并获批了一项发明专利;在《世界桥梁》和《中交二航局四公司年度论文集》中均有发表他所撰写的论文。
在工作上,他更是以“严谨”闻名。在悬索桥主缆施工的时候,经常为了几毫米的标高和同事不断进行讨论,用他自己的话说:“桥梁工程是百年工程,马虎不得”。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近年来王通先后获得南京四桥指挥部的“先进个人”、马鞍山大桥指挥部的“优秀工程师”、南京总工会的“先进个人”、沪通长江大桥建设“个人一等功”等荣誉称号。他凭着自己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对交通建设工作的执着追求,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扬和尊重。
刻苦坚毅,恒久奉献
连镇项目中标之后,迅速成立了三个精干高效的架子队。其中主墩架子队队长就是王通。
镇江长江大桥主墩是连镇铁路工期的关键线路,超大超长变径钻孔桩和高水头超大钢围堰等施工难度特别大,其工期节点控制着整个项目的咽喉。主墩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导向架的制作与安装、接钢护筒的沉放。为了减轻后期的工期压力,他刚进工地就抢抓工期,不分白昼的开始施工作业。
当时是十一月下旬,本不是最冷的时候,可这一年的气温却异常的低冷。每天早上五点不到,他就已经开始指挥打桩船就位。晚上十点,当大家开始洗刷一天的风尘,准备睡觉的时候,他还在船上和工人兄弟们一起加工改造导向架。有时候温度太低,鞋子都被凝结的冰霜粘到了钢板上,走路都一粘一粘的。虽然加了好几双鞋垫,但鞋底还是被冻透了,脚冻得疼如刀割。
低温、空气干燥,恶劣的环境使得他双腿的皮肤都全部开裂,每次回到宿舍,都要非常小心翼翼的脱掉裤子,露出那粗糙而又血淋淋的大腿,涂上厚厚的护手霜才能睡觉。有时候刚刚躺下电话又响了,他又赶紧爬起来,一边穿衣服一边打电话给机电工程师,带着他们连夜抢修,保证第二天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有几次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简单回答:“桥通了,大家回家就方便了。”就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带领的团队在十七天内完成了镇江大桥北主墩七十四根钢护筒的全部陈设,跑出了已建长江大桥主墩钢护筒沉放的最快速度。
湖南娄底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王通踏实肯干、刻苦坚毅的品格。
此前,在南京青奥步行桥的建设期间,他和他的团队就住在离桥塔八十米左右的集装箱里,每天的工作时间更是长达十五个小时以上。
南京眼采用的是空间异型结构的斜拉桥,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在其主塔施工的期间,由于钢筋都是弧线形的,每一根钢筋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空间位置,必须在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下才能施工。王通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带领着工人兄弟们放线、定位、安装钢筋,晚上利用CAD等软件做三维模拟,检查当日的工作内容是否有错并且提前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塔柱提前完成了,在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操劳过度的他突然倒下了——患了肾结石。在医院手术后,连导尿管都还没有拔掉,他又回到了工地。面对各种劝说,他总是淡淡回应:“工作还没有完成,我还不能休息”。辛勤的付出也换来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眼最终提前优质完成了,并且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亚瑟·海顿奖,这个奖被称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二航路桥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却用自己实实在在地行动,在路桥施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感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