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企业的工匠在哪儿?——王力

发布时间:2016-04-04阅读次数:
工匠也能“伸伸脚”
中国是一个工匠大国,人才辈出。提起桥,人们不禁会想起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虽经1400多年的风霜雨雪,至今雄姿不减提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没有人不会想到鲁班奖,想到“工匠始祖”的鲁班提起“解牛”的,人们多会想起庄子笔下的“庖丁”;提起“卖油”的,人们多会想起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提起运输工具,人们多会想起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
       靠才艺说话,是中国人的传统。张岱的《夜航船》里记下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那个时候,想“伸伸脚”,靠的不是身份,而是才艺。工匠也是一样,凭借出人的技艺,所到之处,照样可以“伸伸脚”。
工匠精神的国家战略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2016年3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视工作为修行,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人们往往对“简单”和“重复”的事情不屑一顾,上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和效率,把一些从事“简单”和“重复”劳动的工人下岗分流,认为这样的事情毫无技术,农民工都会干, 且成本低。于是乎,包括一些“工匠”在内的工人,甚至一些行业的“状元”,由于从事的事情“简单”和“重复”,被迫下岗再就业。
在产品短缺的时代,供不应求,你生产的即使是一件次品,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都能卖出去,这是粗狂发展阶段的特征。目前,企业间、产品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拼的是质量”稍微半点瑕疵,都是致命的要害。追求高质量,追求品质和品牌,已经成为企业获利的最后机会,企业要想真正实现“长生不死”,实现“基业长青”,高质量已经成为唯一的靠山
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工匠。8集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热播,把工匠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工匠仍是企业人才的短板
检点我们产品“瑕疵”,人们往往感叹:都是农民工惹的祸。“农民工做的”、“临时工所为”已经成为逃脱企业主体责任的借口。因为,目前“简单”和“重复”的事情,多数是临时工干的,他们没有归属感,工作不固定,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绑钢筋”,明天“支模板”,后天就可能“解甲归田”。临时工队伍里,想培养出“工匠”,为企业所用、所有,难乎其难。
在这个“商业精神”流行的时代,各种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应对挑战,“商业精神”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弘扬“工匠精神”。“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企业不缺少探井的伯乐,缺少掘井的的工匠,企业不缺少制定制度的人,缺少践行制度的人。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多数领域属于基础行业,其本身不具备“高精尖”的特征,用心做好、端正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但目前来看,企业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只注重效益和产出比,不追求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极致,企业领导只注重“高端”产品、“高端”人才 ,漠视基础工作,也是企业不出“工匠”的直接原因。
目前,企业谈的较多的是“创造”,好像“创造”比“制造”要“高人一等”。但现实情况是,企业不仅需要创造,更需要制造。当我们大谈创造的时候,可否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制造做好了吗?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大是规模,是量的增长,靠的是机会和资源;强是价值,是质的增长,靠的是战略、技术和管理。
“工匠精神”是制造的基础,制造是创造的基础基础没有打牢,就想建造摩天大楼,难免会岌岌可危。庖丁解牛凭精神和牛接触,游刃有余,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心到、神到,熟能生巧,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工匠的春天还有多远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一件神秘礼物——中国职业学院学生制作的鲁班锁。从这些侧面也说明,技术工人的春天不远了,企业“工匠”的春天不远了因为,他们的收入和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技能型人才是工匠的主力,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迫在眉睫。工匠辈出的“闸门”在哪儿,如何开启,值得深思。人才成长的“行政化”这条路,已经非常“拥挤”,“官帽子”是堵塞工匠“闸门”的最大障碍。古代,官员为数不多,小僧也能“伸伸脚”。今天,工匠要需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伸伸脚”,施展才艺,而不是跑到“行政化”的路上,憋手蹩脚的表演花拳绣腿。
2015年8月17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闭幕。中国代表团在竞赛中表现出色,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中航工业负责的两个项目尤为突出,中航工业也成了技能工人的摇篮。2015年10月,公司员工周海生获得获得“2015年央企职工技能大赛金奖”,掀起了一轮“技能比武”的热潮。
2016年,二航局提出“杨氏工作法”。杨志德就是典型的工匠,无论是当木工、做技术员、还是当领导,“工匠精神”一直是其工作的法宝。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