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项目部的员工于道勇在自己的手机里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密码,还被项目部很多同事奉为“绝招”!
2015年3月份,于道勇利用软件进行了设置,在工作时间外,只有记忆三个英语单词、对话三条英语句子,才能打开手机的使用界面进行各种操作。
问起缘由,他不好意思说到:“赵经理下了禁令,不招中塞翻译,不是重大事情也不让带英语翻译!”
英语对黑山项目部的很多员工来说,都是“看”比“听说”容易很多。有的人口语不错,由于怕出错、怕被笑话等难于说出口,翻译也成了“救火队长”。黑山项目经理赵成立为了让大家能够勇敢自在对着外国人开口交流,就倒逼了一把,为大伙说英语的热潮中“添了一把柴火”。
先前,于道勇进行商务沟通的时候,总是抱着以防万一的心态,找个翻译来当“备胎”。现在赵经理禁令一出,他瞬间就觉得挑战来了:“谈判首先要搞懂别人的意图,听很重要。国内谈判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用英语交流,有时候想那样说,立马还表达不出来。”
于是他不仅手机加了密,连手机上“2048”等的各种游戏也都一键删除,装上了英汉词典、知米背单词等。
于道勇刚开始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几乎每次都依赖对方发邮件来,进行二次确认,心里才有底。经过几个月锻炼,现在他长进不少,偶尔听不懂的地方就多问几遍,连他最担心的商务谈判也如探囊取物一般。大伙偶尔跟国外同事在项目部聚会吃个火锅,于道勇还担起了“自制菜单”的翻译“重任”。
于道勇这个自制的手机“曲折加密术”后来被同事们纷纷拿来仿效,“强制”自我把英语学起来。
其实除了利用手机学英语,于道勇跟同事们也摸索出了听说英语的几个窍门,那就是“一大二重”。首先词汇量要够大。脑子里学过的单词,一时间听不懂,再听一次、多听几次总会懂。其次要重视发音习惯,他们曾经把经常合作的外国同事的讲话录下来,一起熟悉他们的连音、速度、腔调等的发音技巧。最后就要实战演练,重视口语交流。他们除了自己相互切磋外,还经常找熟悉的外国同事聊天。项目部聘请的翻译都戏说:“再这么下去,我就可以滚蛋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