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开展文化活动并不是难事儿,但是举办一场为广大职工群众津津乐道、拍手称快的文化活动并不容易。眼下,有些活动主题老套、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职工的参与意识不强,需要组织者“三催四请”后才“姗姗来迟”,甚至某些活动需要加上“全体员工必须参与”、“参加有奖”等字样,活动才能“饱满”、“丰富”起来。同时,组织者谈及举办文化活动时也难免讲一句:“活动难办!”企业也困在办不好活动的困境中,打不好这场“突围”战。
那如何才能把活动办得深得人心呢?关键就在于把握活动的“新”和“心”,既“走新”,又“走心”,活动才能“不难办”。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首先,活动要在“新”上做文章,乍一听就能掌控大家的话语权,第一眼就能引来大家的目光。
形式新,从频率上讲,活动既不能“定式”更又不能“定时”,要摒弃在时间上应景式的安排,只顾跟着大大小小的节日跑。时间到了就“虚晃一枪”,拍几张照片,美其名曰“大战一场”, 实在让人“叹而观止”。
内容新,有人吐槽本单位的活动说,雷锋日就是义务打扫、妇女节就爬山逛街、元旦就是新春运动会、春节就是慰问的“定时器”,这已成为定式,活动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从受众群体的构成上讲,职工的年龄、爱好等具有多层次性,一刀切搞活动的思维习惯和模式明显不切实际,一味药不能治百病,活动的开展也要针对不同受众目标进行分别设计,既要满足老职工要求,也要体现小青年愿望,丰富而又多姿。
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活动的组织者想要办好文艺活动,就要自己先“用心”,在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走“新”,与时俱进,同时,又要走“心”,深入基层,接地气,了解员工所想、所需、所乐。
“新”只是外衣,“心”才是内里,“走新”“走心”相结合,才是一场完美的盛宴。
在“中国好歌曲”节目里,导师杨坤的经典语录就是“这首歌很走心”。“走心”两个字用得实在是贴切。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娱乐的低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它提振“精气神”、陶冶精神的高层次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走心”。活动不仅要有“筋骨”,更要有“温度”, 才能走进职工内心,熨烫心灵褶皱,才能引起大家思想共鸣,提升精神感悟。
如何“走心”?二航四公司部分退休老职工一直惦记着工地建设,公司就积极组织他们到望东大桥项目参观。这些老职工们大多数阔别工地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重返工地感概万分,大多很兴奋,甚至很激动。退休职工想见见以前的“老战友”,公司就“组团”把他们聚在一起,就近前往黟县参观,期间不时出现老友重逢、深情拥抱的温情场面。湖南枫溪大桥建设首个工地书屋也深为职工喜爱,上述这样满足职工希望的活动,就很“走心”。
只要把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弯下身子多用耳朵倾听职工的心声,敞开心扉多用真心感受职工的精神需求,迈开步子真正走进职工的心里,“对症开方,”寻求“新”和“心”碰撞的火花,何愁活动不“走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