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加强安全教育 抓好班前会

发布时间:2018-07-01阅读次数:

        导致安全事故的基本原因有三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根据统计数据,绝大多数的事故原因来自于人的因素。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三个分类:疏忽大意、操作错误和故意违章。

        一、疏忽大意是由于人员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没有正确地观察和判断而造成的失误。心里烦躁、身体疲劳都可能造成精力分散、反应迟钝,表现出观察不仔细,采取措施不当或不及时;也有的员工凭主观想像判断事物,或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技术,过分自信,引起行为不当而造成了事故。

        疏忽源于职工的安全意识不足,因此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时刻保持安全警觉性。海因里希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源为遗传因素和后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对于遗传因素中不利于职工作业的施工,要有选择地使用员工。例如,对于高处作业等危险场所作业要有身体素质的要求,对于有恐高症、高血压、心脏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应通过体检等方式进行门槛限制。加强危险施工现场人员的体检工作,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后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是对于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的接受,这需要不间断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管理人员,安全理念是安全管理的内在动力。一些部门管理人员到目前还是认为,安全工作是安监部的工作,跟其他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吃大锅饭,很大程度跟认识不到位有关系。安全责任,层层压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对于发生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追究相关管理人员和责任人的的安全责任,违法法律的交给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生产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作业人员的排班,不得长时间疲劳作业;改善职工作业环境,对施工现场生产工艺、设备、材料、操作空间、操作程序、劳动组织进行优化,针对现场的气象条件组织合理生产。生产作业场所的噪声、照明、色彩、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要满足安全卫生标准,尤其是高温、低温、高噪音等不利条件下,要落实职工的职业安全健康防护措施,减少工作时间。恶劣条件下,禁止从事施工作业。要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保证夜班职工得到充足的休息,减少和消除作业中的疲劳。

        二、作业中的操作错误原因主要有两种:一针对培训教育不到位,员工不熟悉工作流程,对于业务不熟的情况,要落实岗前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教育的材料要有针对性,一些安全技术方案编制套用太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没有具体到细节,没有可操作性,没有指导意义。未明确安全防护设施设置要求和标准,只是一带而过的话语,现场执行时走样,导致现场施工人员都不知道安全防护设施怎样做,出现“两张皮”现象。新材料、新工艺的施工,不仅仅要告知安全风险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教育要配以实操训练,还需要员工反复练习,对于工作流程充分熟悉之后,方可独立上岗。

        还有一种情况,是工作安排沟通不到位,安全教育不清楚,教育内容泛泛而谈,职工没有完全理解。安全教育需要有针对性、有具体性,要确认职工已经了解。如何确认职工已经了解?签字是不能完全确认的,要职工正确复述,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每天的工序作业情况都是动态变化的,施工的高度、深度都在变化,安全风险也随之变化。相对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措施都要动态变化,对于员工的班前教育就成为安全管理最直接、最有效、最必要的措施。工长、技术员、安全员作为一线管理的主要人员,要对当天的施工作业任务交代安全风险、安全措施、个人防护、注意事项。班前5-10分钟占用时间不是很长,对于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对于故意违章,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管理层和职工沟通不足,职工负气做事。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职工的沟通工作,把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交底和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领导要做好带班生产,加强现场的组织,杜绝垂直交叉作业等高风险行为,安全员现场巡逻和监督,对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并采取限行措施。做好在线监控,加强通信措施,搭建施工现场和后场管理层不间断的互动交流通道。落实应急人员、设备、物资的准备工作,组织职工进行应急演练。组织季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安全奖惩措施。通过加强现场的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让职工确信管理层高度重视职工的安全,促进职工和管理层的相互信任。

        (二)、作业人员低估安全风险,存在侥幸心理。职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工作习惯,容易低估安全风险,高估自身的工作能力,加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打一些擦边球,这是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按照海因里希法则:当一个企业有1000个事故隐患和违章,就有300起无伤害事故,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只要有不安全行为,安全风险从量变到质变,这只是一个机率大小的问题。因此,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多讲一些事故案例,用鲜明的事例教育职工。要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要把隐患当做事故来看待,把违章当做违法来对待,坚决杜绝侥幸心理和冒险行为。

        (三)、职工权衡风险和收益之后的选择。尤其是在劳务队作业过程中表现比较明显,工人不愿增加安全工作的人力投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冒险行为比较常见。要加强劳务队工人的安全教育,对职工的教育手段要简单明了,便于职工理解,例如:大力宣传“两改一归”(事故发生后,老婆改嫁、孩子改姓、财产归他人)。劳务队工人的特点是对中长期的安全收益忍受力不足,对于短期的利益驱动力较强,那么对于他们要加大安全奖惩力度,增加违章的成本,让工人可以直观地看到遵纪守法的收益,正确引导他们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加强员工的教育,是安全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从日常管理中,常见的员工教育有四种形式:

        1、三级安全教育。侧重于员工进场后进行的公司、项目部、班组开展的岗前教育,安全教育内容主要为法律法规、劳动纪律,操作规程,安全风险及采取的措施,事故案例等。相对来说内容覆盖面比较广,但是局限性也很明显:教育的时间只有32学时,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有打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效果衰减比较明显。

        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性比较强,三级交底通常只做一次,教育效果跟方案编制质量和技术员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交底时间短,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员工对交底的内容记忆差别很大。

        3、应急预案的培训。应急救援应该侧重事前的防范,但是作为适应性的教育,内容为事后的救援,对于事发前的安全预防工作内容较少,安全防范工作的影响甚微。

        4、开展班前安全会。按照一万小时理论,一个熟练的工人完全掌握工作方法,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如果一天工作8小时,1年工作300天,也需要大约4年时间,才能培养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满足本职工作的人员。在这之前,需要不断地培训,这个过程中,5到10分钟的班前安全会,对于安全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安全教育,重点抓好班前安全会。

        班前安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安全“六必讲”:

        1、当天的工作任务,人员分工,指定负责人和监护人;

        2、告知作业环境的情况及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的性能及操作技术;

        3、分析上一班安全生产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做好当天施工内容的危险点分析,告知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部位和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5、检查督促班组成员正确穿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6、有问题、有隐患地指出作业人员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 

        班前安全会,针对每天的工作任务来做安全教育,是传授安全知识、告知危险源及应急措施最直接的途径,是班组培训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效果非常明显。

 

        一个人的习惯养成,通常需要21天时间,第一周执行的时候,员工会觉得很刻意,很不自然;第二周的时候,员工还是会觉得很刻意,但是逐渐觉得自然了;第三周的时候,员工已经养成了习惯,不觉得刻意,也觉得很自然。后期要坚持下来,累加起来的教育效果非常好。一个安全生产的习惯养成,依靠一系列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训练形成。班前安全会是养成安全工作习惯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安全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

 

 

 

赵成立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