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的企业也有软肋,我们安全管理的软肋在哪儿?5月27日上午,四公司安委会召开“找茬会”,拿现有的制度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刀”,剖析安全管理中的“软肋”。如何“补短板”、“强软肋”,?如何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如何构筑安全管理的“防火墙”?抛出的是老话题,收获的是新办法。
找准安全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宝贝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遗憾的是,乖儿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去。后人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他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
作为施工企业,市场化、开放性、竞争性、低门槛是其特征,行业保护的门槛很低,没有人给我们打造“金钟罩”,我们的问题,还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同时,我们的问题,要远比“阿喀琉斯之踵”多得多,任何一个软肋,都能成为葬送企业的“死穴”。
制度大而化之,没有精准“扶贫”项目。从最近今年暴露的安全问题来看,多数都发生在生产一线,一线的安全事故的频发,反应出一线危险源比较多,管理比较薄弱,一线员工安全意识比较差。作为管理层,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交底不可谓不多,但制度的执行和交底的效果存在“一头热”,安全上存在传递的“断层”。制度的“安全语言”让一线员工难以读懂,安全“行为”让一线员工难以做到,安全制度不接地气,就没有热度。比如说,在安全交底上,“为了什么什么、根据什么什么、应该什么什么”等的语言,就很笼统,没有具体化,一线工人听后,仍然“一头雾水”。在安全管理中,“秀才遇到兵”是常态,“秀才”如何和“兵”打交道,就需要克服“文绉绉”和“照本宣科”的毛病。
安全管理重心的下移,考验着各个项目安全总监的智慧和能力,对制度的消化、吸收、再加工,结合项目实际,去精准实施,要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不能只作为安全制度的“传声筒”,没有创新,没有针对性。
缺少班组的层级,技术员成了“万能工”。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各大工种逐渐消失,企业班组几乎被劳务作业队取代。起重、电工等特殊工种是行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就是基层的操作者。管理的“线”那么多,但没有穿在做的“针”眼里,针和线的脱钩,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理顺“针”和“线”的关系,步调一致,同时舞动,才能织出项目安全管理的锦绣篇章。班组建设,就是把“线”穿在“针”鼻子里,“项目经理的带班制度”远远没有“班组长带班”有效果,班组长是最接地气的层级。
目前来看,技术员在项目上取代了班组长,有点类似“霸王硬上弓”,技术员成了“万能工”,对班组的管理,也是“秀才遇到兵”,造成管理的脱节。项目现场,还是缺少班组管理这个层级。试验、测量等质量管理方面延续了班组管理,安全方面,班组管理却没有做实,更没有落实,“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缺少借鉴和学习,没有植入“智能化”的基因。一只动物,脚上套一只圆环,无论跑的多远,人们总能掌握它的行踪。类似这种智能的跟踪定位技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项目管理上,技术的“千里眼”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智能化的运用上,安全管理已经落后了质量管理。比如在沪通大桥等项目,搅拌站安装的计量报警系统,不合格项将会直接传达到业主的智能终端上,既减了人,又提了质、增了效。去年,国家安监总局提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科技强安目标,我们在一些项目上采用了门禁打卡等手段,在项目管理上采取了“四化”手段,但还没有真正“解渴”安全管理的焦躁状态。
在拥抱科技的时代,安全管理不能无动于衷。学好、悟透是提升的基础。5月30日,四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通过“刷脸”、刷身份证等形式,在局领导的远程监控下,组织现场考试,为安全月进行热身和动员。之后,四公司还会组织对各个项目的突击检查。这种学习“动真格”,检查“不招呼”,设置“千里眼”,就是要让安全学习和安全管理进入常态化、智能化。
采取措施,推开安全管理的“无忧之门”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针对上述项目管理的软肋,四公司拟采取安全“无忧”计划,以“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为主题,做到全员参与,全员预防,时时掌控,创新管理。
打通学和做的“任督二脉”。注重学习全动员,不能党委学党委的,行政学行政的,“两学一做”教育要和具体生产工作相结合,每周两小时学习要有带着问题学,坐在“安全洼地”里学,深入一线去学,跨部门要深度融合,学和做要深度融合。项目安全教育,要多讲案例,把安全知识融入到案例中,案例是人人能够“读的懂”的语言,能打动人,效果更好。同时,开展系列活动,比如“隐患随手拍”、“大家来找茬”“微信课堂10分钟”等等,安全教育与党建、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同步开展,同步部署,甚至是优先开展,优先部署。
管理重心往下移,要充分发挥作业班组的能动性,方案要让他们参与,甚至可以让生产班组组织交底,项目管理层进行评价和补充的互动模式,安全管理只做“裁判员”,“运动员”让给操作人员。为避免“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打通“上面”和“下面”这堵墙,疏通“上面”和“下面”的关系,让措施在流通中不打折、不损耗,尤为紧迫。现场就是战场,成败往往掌握在操作人员手里,他们才是最需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的人。电焊工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一场大火,架桥机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垮塌事故,起重工一个错误的手势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到时候,“这是农民工干的”已经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人员的“调结构”从做强“分包链”开始。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填补技能工人的短板,组建实体化的作业班组。目前,铁路的架子队模式,也就是班组的改版,但仍然没有改变劳务作业队伍“失之过宽”、“失之难管”的现状。作为三级子公司,班组依然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同时,班组依然是干活的主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远比部署重要。大的环境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打造“分包链”,提高分包的门槛,倒逼劳务公司管理升级,弥补班组和“工匠”型人才的短缺。今后,对劳务分包单位、设备租赁单位的人员资质和设备性能要严格要求,不达标准不许准入。同时,达到标准要严格监管,过程控制,严禁劳务人员投标到位,考核到位,而干活的时候缺位。
智能、高端精准“扶贫”作业层。在连云港跨海大桥项目,我们就提出“积极推进智能化”的管理理念,在“刷脸”可以认证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严格考勤管理,安全帽要植入芯片,通过“刷脸”考核,把每个员工的信息精准记录,用“大数据”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劳务人员信息可以为招投标的资质审核提供依据。
安全投入高标准,安全装备要高端化,不能“不缺项就行”。很多水上作业项目,救生衣可以升级换代,特别是夏天,穿着一件“棉背心”式的救生衣现场作业,想让工人不脱就很难,我们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在严加监管的同时,做到“人文化”,把“高端产品”用在一线。
安全管理进入“四核时代”。2016年,四公司全面推行“项目四化”管理,也就是“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积极推进智能化”。程序是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滤除事故的“筛子”,少一个程序,就少一道“过滤”,就可能增加“漏网之鱼”;标准我们有了,但也不能“一个标准,天下通吃”,要在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提升;机械化方面,去年3月,我们就成立了四公司装备分公司,设备的专业化运行,已经在各个项目执行,机电设备只有做到专业化,安全才有保障;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的空间,在5月27日的安委会上,明确了“总工牵头、安保部主导、信息中心协助、各项目推动”的可行性方案,不断融入“智能因子”,提高安全管理的“含金量”。
找准软肋,是怎么看的问题,属于认识论,决定着判断力;采取措施,精准发力,是怎么办的问题,属于方法论,体现在执行力。近一年来,四公司落实片区化、专业化管理,打造升级版二航四公司,是与上级的发展战略吻合的,我们有这份制度的自信。部署有了,落实就在眼前,务实和执行力是四公司的文化基因,我们更有这份能力的自信!
秦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