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施工宝典。”捧着新版的《标准化管理汇编》,二航局沪通大桥项目经理杨志德形容道。经过一个多月的梳理,近日,沪通大桥I标项目部推出了2016版《标准化管理汇编》。新版汇编吸收了“水上正桥776根超长钻孔桩”、“混凝土通病治理”、“ 钢桁梁安装”等施工技法,借鉴了18项“绿牌”奖励经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沪通长江大桥开工之初,业界质疑声不断。项目部全员动员,先后密集组织了7次集中培训学习,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编写了从质量、安全管理到物资、合同管理等十大类119项的《标准化管理汇编》,汇编不仅包括桥梁施工的诸多细节要求,还囊括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活、项目驻地建设等方面。如今,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沪通长江大桥建设的一大亮点。
执行标准全参与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项目部把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落实上。“在沪通大桥之前,精细化、标准化施工的体系、理念也都有,但并没有完全落实。以前施工方案往往是项目管理层制定,作业层执行,沪通大桥项目部反其道而行,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参加施工方案讨论,作业层也要写一份施工方案。”项目常务经理唐启解释说,作业层参与写的方案才能接地气,如果盲目提要求,上面提的要求下面根本没法办到,就会误工误事,隐患就会增多。
安质部经理张翠玲是项目标准化的“大管家”。为了建设标准化工地,她由“幕后”走向“台前”,质检伴着进度走,不达标准不放过。她说:“光说不做假把式,说好更要做好,施工是粗活,标准化就是粗活要细做,我们就是要争取多一点严谨,争取多一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项目部还健全班组管理模式,管理的中心往现场转移,把标准“抓在手上”。一线技术员和班组长必须背着工具包上班,里边有图纸、配料单、卷尺、粉笔等,工具应有尽有,现场问题现场解决。
2015年3月,余永斌班组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2014年度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标杆竖起来后,沪通大桥I标项目部有将近10个余永斌这样的作业班组,掀起了“对标”的高潮,相互之间你追我赶,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得到空前的响应,样板引路,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屹然矗立。2016年3月底,沪通大桥水上正桥776根超长钻孔桩全部结束,经检测,全部为I类桩。
创新标准全过程
项目部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成功地将二航局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嫁接”到铁路施工领域,强强融合,极大推动了标准的提升。
承台施工是工程的重难点。如果按照原来常规的施工方案,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费用难以承受,工期难以保证。唐启带着二航局技术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启了创新之旅。将陆上48 个承台和水中区的13个承台改为直接开挖施工。“如果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费用会高出2.5倍左右,以水上10号墩为例,一个承台就减少措施钢材500吨。” 项目工程部部长李有为说。
标准化从不起眼的一个个小细节抓起。为防止承台底部漏浆,项目部将承台垫层混凝土改成两次浇筑,第二层专为模板和混凝土的无缝对接量身定制,有效解决了承台底部“烂根”问题。为防止模板拉杆孔漏浆,项目部在模板拉杆处使用锥形螺母,并对拉杆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有效解决了拉杆孔漏浆问题……
2015年6月12日,上海铁路局“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现场会”在沪通大桥二航局项目部举行,来自业内的100多名专家听取了二航局对标准化工地建设的做法;2015年9月,中铁总公司工管中心分三批次、约40人到二航局沪通大桥工地调研标准化建设情况……近一年来,项目部共接待观摩学习的客人多达70批次。沪通大桥项目部已经成为项目标准化建设的孵化器。
目前,二航局沪通大桥项目部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上部结构钢桁梁安装阶段。沪通大桥I标钢桁梁就有11万多吨,采用Q420qE、Q370qE、和Q500qE等新型钢材,多数为量身定做。相信不久,钢桁梁制造安装的标准也将会被改写。
原载2016年5月30日《中国交通报》8版,有删改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