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双董事长在沪通长江大桥项目调研时强调:
再学沪通要在“四诊”、“四化”、“四更”上下工夫
再学沪通要在“四诊”、“四化”、“四更”上下工夫
2016年1月9日,公司董事长蒋成双赴沪通长江大桥项目调研。在当晚的员工大会上,蒋成双全面总结了2015年公司“学沪通、超成贵”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沪通项目部在建设指挥部年终评比中勇夺三冠,在辐射经营五峰山大桥、连镇铁路、徐盐铁路的激烈竞争中连中三元的优异表现。蒋成双指出,作为一支标杆、一面旗帜,二航局如何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深入学习沪通精神,全面提升二航品质,沪通项目部自身必须再思考,再挖潜,必须在“四诊”、“四化”、“四更”上下工夫。
蒋成双指出:全公司学沪通,沪通学什么?
首先就是要自学沪通,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学习身边的杨志德精神,弘扬杨志德团队的管理理念。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强调,“四诊”即“望闻问切”,就是要望其行,闻其术,问其道,切其脉。
望其行。行者,这里指德行、行为,杨志德独有的大局观、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可谓德行优备,杨志德的企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影响了无数二航人,他无疆前行的足迹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的修为、行动、人生轨迹、至伟业绩等令业界望其项背,作为沪通人,我们何不细究其行,近身“守望”呢?!
闻其术。术者,这里指技术与方法。杨志德不是院士和学者,没有精博才学,没有教科书上的“勾股定理”,但他靠实践出真知,靠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靠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大量实践与创新,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不是教科书、胜似教科书的“杨氏宝典”,我们何不以敏锐的嗅觉,如入芝兰之室,去久闻其法其术之芳香呢?!
问其道。道者,这里指方向、途径、法则和规律。作为桥界翘楚,杨志德的“道法自然”不仅仅定格在“桥品牌”,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对事物运行途径的驾驭上,以社会学的视角去认识社会运行的法则上,在人文科学对接建桥技术的规律上形成了大道至简的“杨志德思维“,作为沪通人,我们当然应该取其真经,大行其道!
切其脉。脉者,这里指走向、动向。学习杨志德精神,首先要学他怎么做人,同时,要弄懂弄通杨志德精神的成因及脉络,学习他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尚品美德,学习他大度集群朋、举能聚贤才的人格魅力,学习他“我为人人、人人为企”的人本理念。学习杨志德精神,就是要不断总结学习杨志德管理理念的阶段性成果,确定我们新的努力方向,全面掀起公司2016年再学沪通的热潮。
全面阐述了“四诊”要领,蒋成双对沪通项目提出了更上层楼的“四化”要求。即“感化、同化、文化、深化”。蒋成双指出,杨志德精神、沪通理念就是要通过“四化”去巩固和升华。沪通完善的体系,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里,要通过“四化”把学沪通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感化,就是要我们沪通员工去自觉融入团队,切身感受、感知、认同杨志德精神和沪通理念,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知道让全公司学沪通哪些闪光点,从而弹奏出感化自己和激励同仁的“和声”。
同化,就是要真正融入,要在个人感化的基础之上,把员工的思想、行为、行动与团队的理念、规范、思路形成“和鸣”与“共振”,如江河入海,群木成林,形成浩荡之势。
文化,就是要将沪通项目的理念、体系、制度、标准等在感化、同化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层面,完成员工从认知到认同、从自觉到自为的转变与升华,使之成为“旗帜”与“标杆”的醒目符号。
深化,就是要格物穷理,升华精进。学沪通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非造势走过场、作秀摆架子,而要取其精髓,究其道行,借石攻玉,共同进步。
“四诊”振其“形”,“四化”固其“本”,再以“四更”强其“体”。蒋成双讲到,沪通大桥项目不能固步自封,老本守成,要以“更精、更细、更高、更优”的“四更”治企理念,在新的一年里接受全公司再学沪通的洗礼。
更精,就是要精字当头,精益求精,从精习、精博、精通到精准、精到、精品,从而实现项目的极致精彩。
更细,就是要细处入手,见微知著,从缜密、严实到细究、细致,如琢如磨、丝丝入扣,将“细节决定成败,品质成就未来”的至理在沪通员工中入脑入心。
更高,就是要高起点、高视角、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就是要抢占管理与创新两方高地,始终成为桥界翘楚与行业标杆。
更优,就是要工程优质、员工优秀、品质优异;就是要总为人先,追求卓越,国际一流。
蒋成双强调,杨志德精神和沪通理念是公司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呵护,更要传颂。沪通项目全体员工要自学自励抓“四诊”,群策群力促“四化”,全心全意围绕“四更”打造沪通长江大桥二航金字招牌。蒋成双最后号召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同舟共济,继续掀起2016年再学沪通新高潮,为公司新年起好步、开好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
(张帆 张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