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

  • 企业理念
  • 视觉识别
  • 万吨沉管手中过 拼命三郎不马虎 > 了解详情

    “要找红经理,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牛头岛沉管预制厂每个员工都知道杨红的习惯。作为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一分区(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杨红总是战斗在最前线,牛头岛、西岛、东岛、海底隧道,哪里最忙他就在哪里,哪里最需要攻坚他就在哪里。大家都尊敬他,喜欢跟着他干,亲切的叫他“红经理”。 建好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是他的梦想 2011年8月,世界最大沉管预制系统安装刚刚启动,连夜从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建设工地赶到牛头岛的杨红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现场施工。外海,孤岛...

  • 这群重庆人坚守7年打赢沉管安装“收官之战”助推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 > 了解详情

    坚守:7年攻坚克难 打赢沉管安装“收官之战” 2017年3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沉管E30成功安装,意味着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深海沉管隧道打赢沉管安装的“收官之战”。至此,33节沉管全部沉放完毕,只待“深海之吻”——安装12米的最终接头,大桥便可全线贯通。 与此同时,在离珠海市约26公里外的牛头岛上,几百名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的建设者们也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为最终接头的安放、大桥的贯通做最后冲刺。 “那就是整个海底隧道的最终接头,也是国内首个钢壳混凝土接口。”在中交二航局二分公司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位于牛头...

  • 八年筑梦港珠澳,一桥飞架伶仃洋 > 了解详情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感悟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开通,盛赞“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对全体建设者八年付出的最高评价。 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是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2010年底,中国交建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开工建设,到2018年大桥建成通车,时间长达八年。 作为建设者的一员,八年港珠澳大桥建设经历,...

  • 战风斗浪大营救 > 了解详情

    白色沙滩,椰影婆娑,绿松石般的浅色冩湖与纯净湛蓝的深海相接,构成马尔代夫独特的景色。不远处,建成后的中马友谊大桥矗立海上,一辆辆汽车在桥上顺畅通行。 眺望着这一幕,中交二航局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施工技术组工程技术部部长王振心中生出很多感触,回想起2016年4月22日晚上的凶险场景,与眼前和美的景色似乎恍若隔世。 “钢管连接的位置,要注意点焊到位。”那天傍晚,王振和一群工人正在为已经安装完成的主桥22号墩辅助平台进行焊接加固。近400吨重的辅助平台被嵌固在深入海底的四根大直径钢管桩上,四面一片苍茫,仅有50...

  • 印度洋上测量记 > 了解详情

    望着一座座崭新的辅助平台在湛蓝的印度洋上巍然屹立,24岁的测量员陈文龙生出满心的自豪感。至今他仍难忘记,主桥20号墩首根钢管桩施沉的测量之旅。 2016年3月21日晨,陈文龙和同事周劲松乘船登上首都马累机场。他奔向跑道边缘的挡浪堤处,周劲松则驻守航站楼附近的一块珊瑚砂地上。二人相聚一千多米,与Gaadhoo Koa海峡中的20号墩钢管桩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一股股热浪挤压过来,陈文龙站在一片光秃秃的土地上,周边没有任何树木遮挡。视野中没了周的身影,他只能望着海中的浮吊随波浪摇晃。“松哥,你那个高程点为1.911。”8:39,陈文...

  • 马尔代夫最好的“中餐厅” > 了解详情

    西红柿是斯里兰卡的,茄子是印度的,而木耳菜则是中国的种子专门种植的……在中马友谊大桥项目食堂,一顿饭能吃上三四个国家的菜,是不是倍儿有面子? 然而,在厨师崔金看来,很多菜大伙想吃却做不出来。诚然,在首都马累最大的果蔬市场,蔬菜种类依然非常有限。青椒、黄瓜、丝瓜、茄子、空心菜、白菜、西红柿等,走过几遍就会发现,翻来覆去都是这些“老面孔”。千岛之国马尔代夫可谓寸土寸金,在这样珍贵的土地上大规模种植蔬菜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 员工每周能吃上一两次的面条也是从国内用集装箱运来的,加上马尔...

  •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 了解详情

    摘要:讲述在中马友谊大桥建设期间,建设者们顽强与登革热病魔作斗争的故事,体现了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2018年8月30日,中马友谊大桥建成通车。阳光穿越印度洋上的噶杜海峡,照亮了宛如巨龙的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施工技术组陈洲琦准备再到大桥现场去看看,顺便从项目的医务室领些防暑药品回去,蓦然发现了柜子中的一沓特殊文件。 数百个名字有力地“镌刻”在一行行表格内,后面紧邻的就是对应的血型信息。凝望着这些熟悉的姓名,他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脑海中的记忆又一下闪回到了两年前…… 2016年初,一群建设者跨越万里...

  • 印度洋上的定海神针 > 了解详情

    从一片茫茫到一根根桩基深嵌海中,中马友谊大桥正将马尔代夫人千百年的梦想照进现实。35根大直径桩基进入尾声,引桥桩基超半……大桥正在印度洋上有力前进。然后回首9个月前,如何在珊瑚礁上站稳脚跟是大桥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那一根根如金箍棒一般的钢护筒如果会说话,它们则可以告诉您曾经发生了什么。  涌浪不息 见缝插针 Gaadhoo Koa海峡,在风雨交加的雨季,其汹涌的海浪如野马奔腾,翻滚不息。站在马累七八米高的栈桥上,溅起的海浪依然可把人全身打湿,而重型浮吊则会起伏两三米高。 2016年4月底,印度洋像是潘多拉魔盒,将...

  • 孟加拉小伙登上中国领奖台 > 了解详情

    摘要: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汇聚了中国、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等多国员工,项目在工作和生活中尊重各国员工信仰及习惯,通过导师带徒等方式强化外籍员工培养。孟加拉员工亚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身上彰显着中国企业的文化包容。 2016年5月的一天,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19岁的孟加拉国青年亚新,刚来马尔代夫不久的他,顶着烈日,行走在车流不息的街头,他要寻找的是一个中国援建项目——中马友谊大桥。 凭着一句拗口的中文“我想学桥”,让这个渴望知识的青年留了下来。 项目施工技术组安排电工班班长毛兴奎对他进行传帮带。...

  • 那海,那岛,那人 > 了解详情

    汹涌不息的海浪朝着岸边大堤冲击而来,发出“咚咚”的轰鸣。夜晚的灯下,一团团浓厚的盐雾随着印度洋的风,猛烈吹向每个宿舍。在这一排排临时板房中,其中一间还亮着灯。一个面容慈祥、弯着腰忙碌的人,正在为一名工人检查身体。他和缓的语气、温暖的神情融化了工人的焦虑,让他原本的愁容现出一丝微笑。 这是中交二航局援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施工技术组医务室里常见的一幕,而那位医者,叫钟学武。 2017年5月18日,53岁的钟学武跨越万里,成为中马友谊大桥建设的一员。他要肩负起的,是近千名中外员工的医疗保障重任。毒辣辣的太阳,...

  • 不历风雨,怎见云霓 > 了解详情

    从1999年开始,林树奎从一个基层技术人员做起,踏上工程建设的征程,从桥梁到隧道、从高架到铁路,从平地到高山,从国内到海外,这一路他用责任担当书写着献身祖国建设的篇章。 大桥所在的噶杜海峡,当地人称“恶魔之海”,这里常年无风涌浪三四米,翻天巨浪让大型起重船摇晃强烈,难以作业,给大桥临时栈桥搭设,钢管桩和钢护筒吊装、施沉,以及钢吊箱下放、承台墩身施工等带来巨大挑战。 在马累和机场岛靠岸的浪溅区,涌浪约十秒钟一个巡回,将海浪高高抛起,最大浪高达4米。只需一个浪,工人就会浑身湿透。在建设初期,如何打通施工生命...

  • 从农民工到援外工程现场工长 > 了解详情

    孙华平,1980年人。中马友谊大桥建设期间担任现场工长。参与大桥建设之前,孙华平当了16年农民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有着一个新时代工人的奋斗精神。 脸上的黑色加深了好几层,双手的老茧又厚了好几分,和蔼可亲的笑容里似乎再添了几道年轮。这是中马友谊大桥项目工长孙华平给人留下的印象。 首都马累和机场岛之间的Gaadhoo Koa海峡,在风雨交加的雨季,其汹涌的海浪如野马奔腾,翻滚不息。站在七八米高的栈桥上,溅起的海浪依然可把人全身打湿,而重型浮吊则会起伏两三米高。加上单根钢护筒重达200多吨,长达70多米,其大体量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