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狮子洋上,大沙水道桥东塔巍然屹立。就在这不远处,一座巨型“秤砣”牢固地镶嵌在大地上。这是由中交二航局S3标建成的南沙大桥大沙水道桥东锚碇。该锚碇的底板施工,创下中国建桥新纪录——单次连续混凝土浇筑量达14705方。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26日12时。历时5天,东锚碇底板混凝土浇筑圆满完成。仅用5天,要不间断完成如此大方量混凝土浇筑,还要保证引桥及主塔墩身、预制箱梁等工作面同时展开,面临的施工组织难度极大,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其中奥妙,唯有细节。”项目负责人王晓夫谈起了“秘诀经”。尽管只是几张简单的表格,却耗费了...
-
“高达100余米的龙门吊,20米高空作业,约2平方米的窄小空间,夏日40度高温、冬日湿冷寒风,重复推杆、拉杆的操作,每日装卸重物达上千吨……”这些被贴上“高危”“密闭”“艰苦”甚至“男性专属”等标签的描述,是一位九零后姑娘的工作日常,她是S3标龙门吊驾驶员邓留琴。 2016年8月,带着对工程的敬仰、盼望,邓留琴第一次踏入南沙大桥S3标箱梁预制厂。这些形似高楼的“巨人”箱梁,将是她所在的岗位需要吊装、运输的货物,是巨型桥梁的基本组成结构,相当于一座房子的地基,对整个桥梁的稳固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走入龙门吊操作间,...
-
“老婆,一晃已经外出一年多了,想你了。我出来的时候,你身体就不好,也不知现在怎样了,你要注意身体,别委屈了自己。有你在,就有家,我就能安心工作。我嘴笨,不会说甜言蜜语,哄你开心,但是我有一颗爱你的心……”哽咽地说完上面的话,李振雷的眼泪再也没能忍住,对爱人的想念夹杂着愧疚,让这个年近五十岁的男人泣不成声,粗糙的双手不停擦拭着布满皱纹的眼角。 这一幕出现在2018年1月26日的南沙大桥施工现场。当天,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家书-远方的思念》大型声音采集活动在大...
-
南沙大桥S3标段的建设团队,早在参与大桥建设前,就深知这座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三角交通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无论从技术难度、工程规模还是工程意义层面,这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项目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了一直强有力的建设团队,形成了南沙大桥上的钢铁脊梁。 党旗飘扬 攻坚克难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S3标项目部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首要任务,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依托,坚持领导带头宣讲,从办公室到移动党员活动室...
-
——中交二航局南沙大桥S3标建设纪实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当众下令销烟,“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4月2日,一座世界级桥梁屹立在珠江口岸。南沙大桥(原名虎门二桥),就像一条巨龙,更像中国人的脊梁,见证着历史巨变、民族复兴,更构筑起粤港澳大湾区崭新的大动脉。 大湾区需要的大通道 珠三角是我国人口聚集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也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但是在南沙大桥建成之前,珠江口的交通格局并未对此形成...
-
“我们这代人大多没怎么深造读书,现在只有用自己的苦方法。”发现笔者正在看他记录工作英语备忘录时,他感叹道。 年已40岁的何继军可谓斯里兰卡南延线第四标段项目部为数不多的“老人儿”了。自1990年7月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他的命运和中交二航局紧紧联系在一起。先后参加了公司多项等艰苦工程的施工。出身农民家庭的他,继承了农民质朴、坚韧的性格,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只要认准的事,就坚持干好。 这些年通过他的努力学习取得了高级技工证书,现任斯里兰卡南延线第四标段项目部搅拌站站长。由于本项目是境外项目,外籍员工比...
-
2017年12月16日清晨,斯里兰卡南延线项目部安全部接到紧急电话:“有一只小象在穿越公路的过程中不慎落入水沟,需要紧急援助!”在接到电话后,项目部马上组织人员和机械设备到场进行营救。 项目部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情况较为复杂:母象带着小象穿越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小象不慎落入集水井中,由于集水井较深且底部是混凝土粗糙面,小象的两只脚已经被磨出血,更为棘手的问题是母象守在集水井口焦急地来回踱步,行为异常暴躁,我方援救人员无法靠近,更无法直接进行施救。 考虑到安全问题,我方援救人员打电话联系当地野生动物园保护...
-
这是一个用黄沙筑起,孤悬外海,无遮无挡,面积仅相当于一座体育馆的人工岛;这里有一群以血肉之躯,斩风劈浪,战天斗地,敢叫天堑变通途的中交建桥人。 从淇澳桥畔的总营地到西人工岛,交通船要在涌浪翻滚的茫茫海面上航行一个小时,如果遇到海上起风,航行时间加倍不说,沿途起伏颠簸、晕船呕吐足以使任何一个人望而却步。曾有来访记者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上岛了就不想下来,下岛了再也不想上去。”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一群中交桥梁建设者正用辛勤的汗水,奋力书写着“一架飞虹通两岸”的壮丽篇章。 躬先士卒的建...
-
“在E15沉管延期安装带来‘百日停工’的情况下,工友们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留下了‘百日停工’无一人流失的‘感动’!” 2016年12月31日,在沉管预制厂总结大会上,林鸣总经理的这句话,让沉管预制厂每一位建设者的思绪,回到了那弥足珍贵的100天。 2014年11月16日,E15沉管安装首度受阻;次年2月24日,E15沉管安装再度受阻;2015年3月26日,E15沉管“三战”伶仃终奏凯歌。那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历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战斗。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与沉管安装是一条流水作业线,E15沉管安装二度遇阻,迫使沉管预制施工暂...
-
2012年8月5日下午3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段海底隧道沉管生产发起了最后的冲刺,混凝土浇筑开始,经过Ⅲ工区一分区全体施工人员连续51小时的奋战,至8月7日下午6时,震耳欲聋欢呼声和惊天动地霄的鞭炮声再次响起,3281 方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圆满完成,首段世界最大的海底沉管正式诞生!管节高1140cm,长2250cm,宽3795cm,重约9000吨。善打硬仗的中交人,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工作赢得了开门红,以外形尺寸最大、设计使用时间最长、生产工艺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存放条件最恶劣等多项记录,撷取了...
-
坐着观光车穿行在6.7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可以看到两旁犹如白玉一般的装饰块,绵延不绝,令人赏心悦目,构成了海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洁白的装饰块就是岛隧工程生产的检修道预制构件。每每来访参观的游客,一致赞赏有加,品味这道可口的海底饕餮盛宴。 世人都将沉管安装对接比作海底穿针,那么沉管安放后的管内装潢可谓海底绣花。这是为什么呢?据了解,这些洁白的预制构件安装要求极为严苛,安装精度必须控制在1毫米的误差范围内。 刘小涛是岛隧工程一名普通的安装工人,辽宁人,80后,每天行进在最深达46米下的海底隧道内,...
-
刘经国手上带着一个运动手环,记录着自己一天的运动里程,每天10公里以上的行走,使他总是能在朋友圈中排第一。而很少人知道,他是行走的是一条特殊道路:一条跨越伶仃洋,连接粤港澳三地,深入40多米海底的沉管隧道。 “从南侧行车道走到施工最前端E28沉管位置,然后再从北车道走回来,查看各个施工点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问题,这是我每天最基本的工作。”刘经国表示。 在珠江口构筑两个人工岛,然后在这两个人工岛之间,用33个巨大的混凝土管子,次第对接起来形成一个近6公里的海底隧道。两个人工岛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