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创一流 建功争先锋
——岱山大桥争创“全国工人先锋号”纪实
欧阳治国
2015年5月,经过半年的漫长等待,岱山大桥终于如期摘得了2014—2015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殊荣。这也是本年中国交建获得此项荣誉的唯一单位。闻此消息,项目上下无不欢心鼓舞。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岱山大桥还先后获得了2012—2013年度岱山县“工人先锋号”、2013—2014年度舟山市“工人先锋号”,那么,从县级到市级,再到国家级,在这一过程中岱山大桥经历了怎样的积累与蜕变?项目部工会又做出了哪些付出和努力?
精心打造“幸福港湾”
岱山官山跨海特大桥项目属于岱山至舟山疏港公路的二期工程,是舟山“大岛建、小岛迁、陆岛连”规划的一部分,项目由官山大桥、炮台山隧道和联线公路组成,堪称“东海国门第一桥隧”。施工场地分割是本项目的特点之一。所谓施工场地分割,是指项目施工区域分为牛轭岛和官山岛两岸三地,特别是官山岛属海外孤岛,无水无电。特殊恶劣的环境,不但使现场施工组织难度大,也给项目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012年1月项目部正式组建时,项目就有员工超过70人,而后人数不断增加,最高峰时达到110余人。面对如此众多的员工和长达三年的工期,项目部工会甫一成立,就高起点地进行人本管理规划:在一片荒滩地上建起的办公楼和宿舍整齐划一,草坪绿树小道,宛如花园;建设无线微波接收站,实现牛轭岛和官山岛两侧都能高速上网;项目员工按3人一间标准规范宿舍;建设“夫妻房”体现人性化;24小时提供热水;食堂每周征集整理出“贴心菜谱”;“憩园”里设有台球、乒乓球、象棋等文体设施,真正实现办公、生活、娱乐一体化。项目部的办公大楼,虽然仅有两层,却是“五脏俱全”,设置有办公室、复印室、会议室,设施齐全,为所有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室外则设有篮球场、足球场,供员工饭后锻炼和休息。有了这样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全体员工的“幸福”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项目部工会还采取各项举措,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到细微处:元旦组织联欢晚会,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卡拉OK、诗朗诵、猜谜语、巧问妙答等趣味横生的活动;“三八节”前后工会组织女职工们开展“别样女人花”专题片拍摄活动,由女职工们自编自导,拍摄岱山大桥女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主题场景;成立篮球队、足球队,组织内部对抗赛及与业主、监理开展友谊赛,增进感情和交流;认真落实管理制度规定的休假制度,酌情安排项目员工家属或年轻技术员的女友等从事辅助岗位,解决牛郎织女式的分居之苦;关怀和帮助员工,及时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帮助他们实际困难,并广泛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两节慰问”等活动,将项目部的关怀之情、爱心和温暖送到员工的心坎上。
人性化的软硬件设施及管理不仅给员工带来浓浓温情,也把项目部变成了员工遮风避雨的“幸福港湾”。
扎实开展劳动竞赛
岱山大桥施工难度大,承载着一公司建品牌工程、调产品结构、谋市场辐射的三大历史使命,项目部工会深感责任重大,2012年一成立,就紧紧围绕项目施工生产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劳动竞赛这个中心,以“让塔墩稳如泰山,让锚碇坚如磐石,让隧道靓如长虹”为动力,以“六比六赛六促”为抓手,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大干三个月,全面展开基础施工”、“奋战三季度,奠定迎春战役胜算”、“拼搏四个月,造就桥隧赏心悦目”、“奋战四季度,建功在蓬莱”、“奋战四个月,保安全、创优质、争高效,确保岱山桥隧工程胜利完工”等为主题的几大劳动竞赛战役,掀起了持续的施工高潮,圆满完成了隧道锚、隧道、两座主塔、引桥墩身、重力锚等土木工程,使大桥上部结构施工稳步推进,于2014年6月胜利实现官山大桥合龙,并于当年10月实现项目全线贯通,取得了岱山桥隧大决战的全面胜利。
胜利的背后是付出,是一个个感人的事迹:被誉为“牛轭五小犊”的组合,平均年龄仅28岁,这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以“开工即决战”的气势,开工当年即把岱山大桥项目打造成牛轭主塔封顶、重力锚主体完工、引桥转入墩身箱梁施工的靓丽风景,再现了二航桥品牌,赢得了如潮好评!“五小犊”之一达欣,像一台精密电脑,胆大心细,决策果断,思维敏捷,然而工作繁忙,妻子孕期没照顾,妻子生产后才赶回家,没有见证儿子的出生,是他的憾事;“五小犊”之一周小进,开工以来,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运转在施工现场每一角落,不顾新婚妻子的埋怨,因工期紧张一再推迟回去购买新房的日期;设备部长袁俊波当过几年船员,很能吃苦耐劳,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强,总是能很好地处理好与施工队的沟通合作问题,将现场的众多船机设备安排得井然有序;质检部长杨君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质检一线,为岱山桥隧项目创品牌而不懈奋斗着;“负轭前行”的“公子哥”张晓欣,左手摔伤了,依然拼命工作;“最美官山大桥建设者”许哲,为保工期推婚期……他们忘我地拼搏在施工一线,为“东海飞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岱山桥隧工程是含有大跨悬索桥和分离式隧道的特大型工程,结构复杂多类,施工环境恶劣,工程影响重大,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隧道锚的悬索跨海特大桥,也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钢结构锚固系统的隧道锚,该隧道锚具有“小洞体与大倾角”的特点,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洞室开挖倾角大(40°—47°,目前世界排名第二)。项目开工之后,项目部全体人员发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确保质量,在施工中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熟悉施工工艺,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组织员工到施工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取经学习,还邀请工程技术专家前来进行授课,大大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科研技术水平,为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2014年4月23日,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周的辛劳,缆载吊机终于全部安装完成。然而,在试运行的过程中,技术员胡健发现为吊装钢箱梁“量身定做”的纵向主梁和横向扁担梁组合式吊具存在安全隐患:由三个滑饼组成的动滑轮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钢丝绳跳槽、滑饼滑移等问题。这一“发现”让胡健如坐针毡——钢箱梁吊装在即,回厂重做肯定来不及,更何况就算时间能等,但六月的台风却不能等,说来就来。怎么办?胡健知道考验的时刻到了。
他立刻找来项目副经理刘华、设备部长袁俊波一起商量对策。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滑饼滑动是由于在加工制作时滑饼之间存在明显的间隙所致,而钢丝绳跳槽则是吊具在未吊装时处于不平衡状态所引发。问题找到了,可如何改进呢?
他们把设计图纸拿来仔细研究,试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天的摸索,改造方案最终新鲜出炉:即在吊具上添加限位,限位的结构形式由2根工14工字钢、4根无缝镀锌钢管以及2根脚手管组成,工14工字钢横跨吊具动滑轮两端作为支撑结构,并在工字钢腹板开4个圆孔,而将无缝镀锌钢管作为限制滑饼滑移结构,无缝钢管穿过工14工字钢腹板上的圆孔,并在无缝钢管两端开孔,用焊条作为安全销,再将脚手管焊接在工14工字钢靠滑饼侧,作为限制钢丝绳跳槽结构。
时不我待!方案出来后,胡健立刻安排工人动手改造,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改造任务。
4月27日,牛轭侧缆载吊机试吊成功,吊具未发生钢丝绳跳槽、滑饼滑移等情况;28日,官山侧缆载吊机试吊成功,再次验证了吊具改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月3日,官山大桥首榀钢箱梁吊装成功。此后,除非施工天外,平均每天能吊装钢箱梁3—4榀,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其实,吊具改造只是官山大桥建设中“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类似的还有重力锚斜坡面上固结灌浆钻机平台设计、主塔挖孔桩砼浇筑使用的“剪球法”、隧道锚主缆锚固系统定位支架设计等等。在技术引领的导向下,项目部的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用于桥塔施工的塔吊附着装置》、《悬索桥锚固系统钢锚杆吊装工具》、《一种用于桥塔混凝土施工的泵管固定装置》、《支架施工用落架砂箱》等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徐洲的《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型钢锚固系统施工关键技术》还获得局2014年优秀论文奖。
落实人才兴企战略
岱山大桥肩负着一公司“工程建设人才摇篮”的重托,开工之后,项目部就非常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创建四好班子为目标,认真抓好项目领导班子建设,并根据员工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多层次开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形成最强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
落实“人才兴企”战略。以青年突击队、青年安全示范岗活动为抓手,结合项目劳动竞赛的开展,鼓励青年员工在工程实施中建功立业,激发创造性和工作热情,让他们在开展实、活、新与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成为突击队,成为项目生产的主力军。
打造学习型项目团队。坚持进行每周两小时管理提升大讲堂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技术管理人员将平时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和讲说能力。
注重人才培养。辅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特别是青年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发展、专业知识、个人性格和爱好,制定员工未来发展方向和成长计划;给予员工合适的成长平台,通过单项技术主管、技术主管或部门主管、部门负责人、副总工、经理助理的人才梯次结构设置和考核任免,让年轻技术人员随着施工推进有逐级提升机会;对于现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授权,以分项工程为单位让他们在现场有调配资源的充分职权,锻炼他们的复合型管理能力;加强后备干部管理,积极向上级组织推荐人才;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培训、比赛、竞赛,加强同公司机关员工和其他项目员工的交流,促进项目员工更快成长成才;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把好“导”和“带”两关,帮助员工岗位成才,其中导师刘华与徒弟杨龙、导师袁俊波与徒弟李强分别获得2012—2013、2013—2014年度局“优秀师徒对子”称号。
落实公司“双培养”机制,优化工会队伍结构。把握项目青年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优势和年轻员工比重大的优势,及时发掘、量身培养、潜心教育、慎重考核,把青年优秀人才吸收入会,把他们培养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与此同时,注重同员工交流,加强思想沟通,促进员工成熟。
项目部工会在全员“学习+互动+创造”中,锤炼“严谨、细致、实干、恒心、琢磨、敏捷”的岱山项目团队作风,持续有力地推进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等各项目标的实现。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
一直以来,岱山大桥始终秉承一公司“共筑幸福港湾”的企业宗旨,以“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为核心,形成岱山大桥项目文化理念体系,并通过各项文化建设活动,持之以恒,将文化与管理有效融合,形成项目软实力,铸就岱山大桥品牌。
凝练践行“四我三乐”项目快乐文化,凝注“自我负重,奋力前行”的“牛轭精神”,项目部开工以后,通过开展参建誓言活动,让每位职工写一句大桥的参建誓言,制作成花板张贴在项目部办公入口处,一句句朴素的话语,让他们激励着自己,并将他们的心紧紧的接在一起;“改变习惯做法”,让全员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现场安全管理、现场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共同遵守,相互监督提醒。
在施工当中,切实加强项目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深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发挥项目文化软实力的“功效”:一是连续刊印工地小报《海虹》,反映项目施工进展,展露项目员工心声,使之成为项目文化和员工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二是加强对外对内宣传力度,对外方面,与当地《浙江日报》、《舟山日报》、《舟山晚报》、《今日岱山》、舟山市电视台、岱山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深合作。2014年,岱山大桥各个节点被社会媒体公开报道46次,转载上百次,重大节点在《新浪》、《凤凰网》、《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均有报道,形象建设成效显著。在大桥合龙时,还推出了一本《东海飞虹——一座大桥的建设记忆》书籍和画册,全方位展示项目建设成果和整体面貌;对内方面,鼓励员工积极向《交通建设报》、《二航人》、《幸福港湾》和各级网站投稿,将项目施工进度、先进事迹、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等“广而告之”;三是通过QQ群、橱窗、讲座等形式宣贯上级部门的会议、文件精神,使员工及时了解上级党、政、工等的工作动向和部署;四是大力推进和谐项目建设,做好项目食堂、员工宿舍、文体设施等后勤保障工作,积极组织员工举行聚餐、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唱歌等娱乐活动,舒缓精神,凝聚斗志,提升士气。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岱山大桥项目部在争创工人先锋号的进程中,全体员工立足岗位,秉承“我参与,我奉献,我成长,我快乐”的项目精神,坚持“从零做起,从我做起,追求卓越,百分之百”的行为准则,充分发扬“工人先锋号”和劳动竞赛争先创优的精神,以党建带工建,突出工建主体,发挥工建作用,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大桥的各阶段施工建设任务,给岱山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