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潮水赛跑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专用码头沉箱施工走笔
8月8日,一公司承建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专用码头210#、211#泊位工程24个沉箱安装顺利完工,标志着该项目抢工期、赛潮水取得了关键胜利,为后续码头胸墙及轨道梁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沉箱预制抢工期
该项目共有沉箱24个,单个沉箱长15.45米,宽15.45米,高17.1米,有12个隔仓,分底板和墙身两次进行混凝土浇筑,自重达2100吨。
2016年4月9日,项目正式开始浇筑沉箱墙身第一方混凝土。沉箱墙身预制采用滑模系统,正常滑行阶段每6~8分钟滑升一个行程(3~4公分),接近16米六层楼高的沉箱墙身共需滑行约500步,首次历时43个小时。
为加快沉箱预制速度,项目部大胆采用了天泵输送浇混凝土工艺,为此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经过反复试拌对比后,在50次失败的基础上,终于配合出满足各项性能要求的混凝土来。每浇筑完30公分高,混凝土强度即达到0.2~0.4Mpa,用手指摁上去硬硬的并留有1毫米左右深的手印。同时,项目部精心组织,有效衔接各项工序,整体吊装模板,分两班作业,加班加点,单个沉箱预制由最先的43小时缩短到36小时再到33小时。
紧密衔接省工期
工程所在地大潮天潮位在3米以上的时间约为8至9个小时,小潮天潮位在3米以上时间约为6个小时,而完成单个沉箱出运、上驳、下潜、拖带等工序循环累计用时需10个小时。各工序受潮水影响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耽误下道工序进行,为了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将沉箱顺利安装到位,整个工序循环过程必须紧密衔接。
为此,项目部下定决心与潮水进行一次赛跑。在路线选择上,根据最新海图,在潮位3米以上的时候,大胆选择“近路”以节省拖轮拖带半潜驳时间,每趟约半小时。半潜驳每次在出运码头提前排水上浮,等待潮位达到2.8米后,拖轮开始拖带。半潜驳到达下潜坑后,船舶抛锚定位与安装队伍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又节省了半个小时。半潜驳压水下潜过程中,在满足沉箱浮游稳定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半潜驳下潜深度,待沉箱出驳后立马排水,甲板面一旦露出水面迅速起锚,一边拖航半潜驳一边继续排水,再次节省一个多小时。在项目部“分分计较”下,成功将整个工序循环时间压缩在了8个小时左右。
严把质量保工期
开工以来,项目部在工程质量面前从不含糊,以严把质量关确保进度。
5月10日,项目部对整平后的基床进行验收时,发现基床局部高出规范标准20毫米。“基床平整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将严重影响沉箱安装质量,要是沉箱安装不平稳,再造成返工后果就麻烦了。”质检部部长龙行严厉指责到。
为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每周不定期进行质量巡检,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不按要求整改的施工队伍就下发质量罚单。24个沉箱下来,项目部共下发质量整改通知单5份,开出质量罚单3份,罚款金额2500元,有效加强了质量管控。
再看沉箱顶面悬挂的喷淋养护的水管,总监李鉴德这样评价道:“在武钢码头项目沉箱预制质量管控方面你们二航人做出了大企业本色,让我们监理在质量验收时签字‘不颤抖’。”
不同寻常的较量
5月27日开始第一个沉箱安装到最后一个沉箱安装结束,期间经历了3号“银河”、4号“妮妲”台风,加之受大风大浪天气及潮水过低等因素的影响,有效作业天数仅30天,极大的考验了现场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
当沉箱安装顺利进入尾声的时候,困难接踵而来。
8月4日晚,因受风浪影响出运码头区域基床碎石被卷积成堆,半潜驳历经千辛万苦才靠近码头前沿,但高出了10公分。今晚沉箱若不上驳出运,又将耽误一天工期。由于沉箱采用气囊进行滑移,对场地平整度要求很高,为此项目部想尽一切办法。先召集七八个工人铺上一层砂袋,再垫上一块钢板,出运通道才得以铺平,此时潮水已齐平半潜驳甲板面。说时迟,那时快,气囊滚动了起来,驮着2100吨的沉箱不断滑行,沉箱刚一坐稳浪花就漫过了枕木,一边用铲车抽走气囊,一边开解锚绳,直至凌晨两点半潜驳终于顺利驶离码头。
8月7日,有效潮位只有8个小时,稍有耽误沉箱就无法拖带至安装现场,还有搁浅的危险。已经连续作业10个小时的现场技术员不敢有丝毫大意,每隔半小时要求测量人员汇报一次潮位,3.45米、3.55米、3.7米、3.8米、3.67米、3.4米……潮位在迅速下降。当潮位达到最低拖航水深3.3米之前十分钟,第24#沉箱顺利交接给了定位方驳,并带好缆绳,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终于跑在了潮水前面,只等明早低潮时安装就位了。(文/张伟、凃睿,图/王成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