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项目文化充满“正能量”
当地时间11月23日晚,沙特达曼港项目部正在部署最后的总攻。按照计划要求,该项目将于12月31日完工,为新的一年奉上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从2012年7月初首批施工人员进场,到今天整体工程建设渐进尾声,他们在这里坚守了800多个日日夜夜。
沙特达曼港码头项目位于波斯湾西海岸,是典型的西亚沙漠气候,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面临着干旱、缺水、炎热等重重困难。由于人文环境特殊,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义——禁止喝酒、吃猪肉,严禁女人单独抛头露面,电影院、网吧、舞厅等娱乐场所更是无从谈起,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也严重不足,可以说是“酷热难挡,寂寞难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100多名二航人何以坚持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到底有什么法宝呢?
一场难忘的晚会
2014年10月1日晚间,一场“庆祝国庆”的盛大烧烤晚会在项目部生活营区拉开序幕。
为了成功举办好此次活动,项目部后勤工作人员可谓煞费苦心,他们从午饭后就开始精心布置准备。从大量桌椅、烧烤器具的摆放到食材的制作与加工,再从张灯结彩的布设到卡拉OK音响设备的调试,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晚上7点,活动正式开始,项目部营地生活区人头攒动,全体中外参建人员开始尽情享受着自己动手所带来的美味与乐趣;在一旁同时进行的“K歌”比赛俨然成为整个活动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大家紧紧依偎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阵阵喝彩声中尽情唱响着自己的心声与梦想。晚上十一点,所有参建人员仍然意犹未尽,整个活动在《难忘今宵》的优美旋律中完美落幕。
而这只是项目部开展的诸多文体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工程开工建设两年多来,由党团支部、工会牵头已经策划开展了多次象棋比赛、篮球赛、足球赛、拔河、乒乓球比赛、电子竞技、烧烤晚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以缓解员工紧张的工作压力,最大程度上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项目部年近六旬的工长老陶深有感触地说道:“我在二航局工作快四十年了,像这样艰苦孤寂的工地生活真的很少碰到,要不是项目部想方设法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不要说年轻人了,就是我这个老头子也没有勇气坚持到现在。”
一支善战的球队
外国人在沙特生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工作生活“两点一线”的工程建设者。沙特虽然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可言,但当地人比较崇尚踢足球。沙特项目部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里面也不乏足球爱好者,在项目领导的支持下,项目部足球队成立了。
成立两年来,队员们一直坚持刻苦训练,每周两场球赛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队员们也从开始的内敛生疏到现在的能征善战。足球队还扮演着对外沟通交流、促进项目快速向前发展的重要角色。据统计,项目部足球队先后与中石化、中海油、中国港湾、山东电建等多家单位的球队展开过较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为增进双方友谊,加强交流沟通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所在地达曼港是沙特第二大港口,整个港区由多方军队把守,人员进出全凭有效证件,管理十分严格。今年9月,项目部正值用工高峰期,办证工作量较大,部分工人的进出港证件到期却在继续使用,后来被港口执勤的海上警卫队查出,并对项目部作出了停止办理一切进出港证明的决定,部分工作人员和设备因此不能如期进场。军方的坚决态度让项目班子成员一筹莫展,势态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现场的施工进度,后果十分严重。就在这时,项目部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与警卫队开展一场足球友谊赛,以此来作为缓解双方关系的突破口。在项目部专门负责对外关系协调人员的努力下,对方竟爽快地答应了。为了好好“利用”此次比赛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项目部还事先精心准备了一批球衣和一些中国的小商品。尽管比赛最后因为双方体力悬殊较大,我们输了球,但我方队员在赛场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令对方心生敬佩。赛后,他们对赠送的小礼物也甚是喜欢。第二天,港区警卫队负责人特意给项目经理陈德银打来电话:“希望我们能在球场上再次相见!”
一本丰厚的杂志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工地刊物,我一定要将它带回去,让这种独特的项目文化也能在我们基层单位得到很好的借鉴与推广!”今年5月,中港副总裁王勃一行在调研沙特达曼港码头项目时,对该项目部出版的杂志《海湾印象》赞不绝口。
针对这里特殊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了更好地满足全体参建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去年8月,项目部决定创办工地刊物《海湾印象》。在创刊出版过程中,面临稿件征集难、编辑任务重、设计排版生疏等诸多困难。刊物编辑部首先通过提高稿费补助来激励员工积极寻找题材,努力创作,同时项目部领导班子主动写稿、投稿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了确保刊物出版的整体质量,编者们除了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稿件编辑整理外,还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了AI(Adobe Illustrator)、PS(Photoshop)等专业设计软件使用方法。9月1日,经过紧张的筹备,一本涵盖企业纵横、项目动态、人物特写、精品文苑以及社会百科等七大栏目专题的工地刊物《海湾印象》第1期创刊号终于如期与大家见面。首期的出版就在项目部员工、业主、咨工以及施工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
目前,《海湾印象》期刊已在项目部成功出版五期,每期的出版都会得到全体参建人员和各方来访领导的青睐,出版数量已由最先的30册追加到现在的60册。另外,还将特别出版的一套以板报形式粘贴上墙专供农民工朋友和外籍劳工阅览,《海湾印象》刊物现在不仅仅是全体参建人员的宝贵精神食粮,更是项目部对外充分展示自己的靓丽名片。
一套“人性化“的制度
为了保证项目员工都能按时回国休假,一套“人性化”的休假制度开始在项目部“强制”执行起来。根据休假规定,凡是在项目部工作时间达到6个月的主体员工,即可申请回国休假25天。这样诱人的休假待遇,是二航局大多数基层项目部都难以企及的。在执行制度上,一律实行“到点就走、拒绝停留”的休假原则,用制度将员工的休假权利规范化,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安排不到位而影响员工休假的发生。此项休假制度的执行,不仅得到了全体项目员工的热烈拥护;同时,项目部的这种“强制“休假制度已经被一公司采纳,并将在基层项目部全面推广。不仅如此,项目部经多方努力,克服诸多困难,还将农民工兄弟这个庞大的主体纳入休假制度管理的范围。截止目前,项目部聘用的中外籍工人基本上都已享受到此项休假政策,而且在执行制度上显得非常人性化。
孝感队的农民工老朱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工地上务工,最近老朱从电话里得知,家里老伴身体不太好,情况还比较严重;想着一家都在这里打工,家里连一个男人都没有,照顾老伴和孙子的重任就落在大儿媳妇身上,对此老朱感到很愧疚,心想着今年过年要是他们父子仨都能回家来个大团圆该多好,顺便也可以给老伴好好看看病。但按照相应的农民工休假政策,他的大儿子半年前已经享受了回国休假待遇,按规定这次就不能休假了。他将自己的顾虑说给项目领导听后,领导们都很支持他的想法,虽然还没到休假时间,但因情况特殊,项目部决定为他开辟绿色通道,同意他们父子三人今年回家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800多个日日夜夜,春去秋来,全体参建人员就是在这样一种项目文化氛围下度过来的。
征程未了,激情正浓。从当初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繁华港口,正是项目文化所展现出的“正能量”支撑着他们走到现在,因为留恋,所以坚守。这种“正能量”还会继续传递下去,直到项目完工。(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