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足够一颗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三十年,足够青葱少年变得沧桑沉稳;
三十年,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又有多少事值得为之付出三十年……
现任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襄阳庞公大桥项目党支部书记的张玉峰,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老”书记了,自八十年代初从部队退伍进入二航局,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今已是他扎根基层的第37个年头。三十多年间,他参建了大大小小十余个项目,涵盖了公路、桥梁、铁路、市政等几乎公司所有业务种类。与此同时,他的身份也发生过多重转换,当过办事员,搞过新闻宣传,做过办公室主任,也负责过行政管理,各种职位的转换他总能快速适应,可谓办公室工作的“全面手”,而要说从事时间最久的,一定还是项目党支部书记一职,一声“张书记”,是大家对他最亲切的称呼。分公司党建工作从萌芽到成熟,从最初的有样学样到如今自成体系、品牌彰显,他既是见证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和推动者。
初次走马上任,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建的粤海铁路通道项目,这是张玉峰第一次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接触一线施工。尽管从事办公室工作已有多年,工作环境的巨大差异还是让他在开展工作时感到棘手:一方面是当时基层党建工作不够规范,可借鉴经验少;另一方面是施工行业工作环境艰苦、进度要求紧张,不适应传统的办公室的工作模式,直接套用必然会导致令人诟病的党建、施工“两张皮”问题。
没有经验,那就创造经验,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深知“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去现场看看,办公室里常年挂着工作服和安全帽,一个夏天过完,他晒得不比每天蹲现场的技术员白多少……“首先要了解工程、了解项目,党建工作的开展才有所依托。”这是他常对同事说的话,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工作信条。
久而久之,现场技术员们几乎个个都认识这个爱跑现场的书记,也都回答过他提出的问题。“不懂就问,隔行如隔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凭着这股子钻研劲,张玉峰对工程的了解日益加深,党建和施工这“两张皮”在他手中逐渐黏合起来。现场施工忙,他就督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全身心投入生产;现场遇到重大节点,他就注重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学习,让大家凝聚思想、全力攻关;当施工暂时告一段落,他又开始张罗文体活动,让大家暂时放松、休整,能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新任务之中……
如此“见缝插针”的工作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施工紧张导致的党建工作走过场、形式化问题,让大部分员工对传统党建枯燥、刻板的印象开始有了改观,但不理解的声音依然存在:由于当时基层党建工作还未形成规范,考核标准没有量化,要求较为灵活,许多人对他如此大费周章地开展活动感到不解,认为他的做法是“没事找事”。“在其位谋其职,既然来到这个岗位上,就定下心来好好干,干出点成绩来,对组织有所交代,也对自己有所交代。”面对阻力和质疑,张玉峰并没有因此动摇,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充分积累实践经验,督促自己勤思考、多钻研,他将技术人员写《施工日志》的做法借鉴过来,每天对党建工作进行梳理和记录,每月进行小结,一方面便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另一方面便于自我反思、查漏补缺,将总结作为指导下阶段工作的有力工具。渐渐的,汇报内容越来越丰富,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性越发明确,思想引领作用也日益彰显,质疑也渐渐变成了钦佩。很快,他所负责的项目党建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这一汇报形式也被采纳为示范样板进行推广,并在加以完善后,形成了如今《党群工作月报表》的前身,在分公司党务工作规范化进程发挥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没有满足于现状,2008年,张玉峰回到武汉,参建二七长江大桥这项“家门口的工程”。在这里,他再次展现了自身的开创精神。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和帮助下,他首次组织编写了近两万字的《项目党组织工作策划书》,将原先积累的经验提炼成一部规范的基层党建“指导手册”,全面、系统地对项目建设周期内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全过程总体策划,内容包括整体工作思路、创优争先计划、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党建和群团工作等八个方面,将原本零散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精炼整合。《党组织工作策划书》与《项目技术策划书》配套,共同形成了拉动项目建设的“车之双轮”,党建与施工在他手里再度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策划书指导下,项目党建工作较之以往具有了更强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都得到极大丰富,党建成果实现全面开花。二七长江大桥项目部每年因组织内外部重大活动而制作的横幅多达200余条,与武汉市政府、市人民检察院、驻地武警支队等屡次开展共建、联建活动,建立起友好往来关系,充分体现了分公司“建一项工程、树一个品牌、创一分效益、育一批人才、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项目管理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和谐环境,为树立公司品牌形象、深耕省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分公司继续贯彻深耕省内市场的发展战略,建设襄阳首座跨汉江三塔悬索桥——庞公大桥。作为分公司进入襄阳市场的首个项目,为充分发挥好“桥头堡”和“敲门砖”作用,将大桥打造成为品牌工程、口碑工程,除了选派一支精兵强将云集的技术骨干队伍,张玉峰又被委以重任,负责“开垦”这片新土地。在这里,情况又发生了新变化。
区别于传统项目,庞公大桥是国家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之一,由襄阳市政府与中交二航局共同出资建设,共同对项目的实施、建设和运营进行管理。这无形中强化了施工方与政府方的联系,给予政企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使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范围,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应对这一变化,张玉峰联合各部门,在项目部积极开展“每周两小时”学习活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尤为强调专业技能培训,其中关于“悬索桥施工技术”及“PPP项目管理”的内容,贴合员工们的实际需求,受到集体好评;与此同时,他还重视模范选树工作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对内开展月度、年度综合评比,对外积极申报“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认为“大家付出的努力,要让更多人看到”,大桥开工建设一年多,工程进度、质量工作均得到各方肯定和好评,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获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表彰,项目部被授予湖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其后,公司顺利承接襄阳市另一重大市政建设工程——襄阳市东西轴线鱼梁洲段道路工程,即是对他的最好肯定。
在完成好一系列党建“规定动作”的同时,张玉峰对有特色、有新意的“自选动作”青睐有加。不局限、不拘泥于既有经验,敢于破旧立新,是他频频打造品牌亮点的诀窍。工作中,他善于结合时政热点开展各类主题党日活动,着手建设党员先锋工程、党员示范岗,率先成立创新工作室,举办道德讲堂、新时代讲习所……只要有了新提法、新做法,他都下意识地思考是否能与施工生产相适应,第一时间进行研究和实践,“平日里多看、多观察、多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保持超前意识,确保工作开展有‘源头活水’。”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项终身任务,作为管理者,更是不可或缺,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思想,保持政治敏锐度,是实现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和打造品牌亮点的基础。
从谱写青春芳华,到绽放夕阳风采,多年来,张玉峰一直专心于他所热爱的党政工作,以公司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岗位不断求索,探究项目党务管理的新办法和新经验,为分公司党务工作奉献了一笔又一笔无形财富,为自己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品牌名片”。现如今,他依旧如刚接触党建工作时那样,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日复一日,无悔初心。尽管已为参建过的项目多次争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所在党支部屡次获评党员先锋工程、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自身也凭借突出的业务能力通过了高级政工师评定、荣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但这些从未成为他停驻脚步的理由。“还不够好,还要开拓视野,继续学习,”他笑着说。其实,“老”书记一点儿也不老,他拥有着一颗永远进取、热忱、年轻的心。(撰文:吴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