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刚开始的时候,余登文一再告诉笔者,“真没什么采访的,都快二十年的事情了,从南到北的,早忘了。”
直到提起贵州,他才提起了兴趣,“贵州啊,在那儿待了有十年吧,那儿的山是真的难爬啊!”
凯麻高速公路项目是余登文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同时也是二航局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贵州省的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
“凯麻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报到的时候还有吉普车来接我”,余登文一脸笑意地回忆到。余登文嘴里的“条件不错”,是每天步行50分钟路程、三次往返于工地和项目部之间,是两年如一日地把下班后看图纸、学理论当做娱乐项目,是在一天一夜内用手推车推出了两百多方混凝土的鏖战。
“在凯麻,我把公路方面的施工工序都过了一遍,那是我二航征程的起点!之后,我去往兴山峡口港项目待了五个月,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贵州”,余登文大笑道。
可能是余登文与贵州有着某种缘分,离开时间不长,他又回到了贵州,这次他来到了贵州水黄公路项目。在这里,他开始肩挑重任,担任了三工区主任工程师,全面负责工区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
“在水黄还是吃了点儿苦头的,那里去县里需要做三个小时的车,还要经过“八道湾”盘山公路,一群人在挡墙高达31米的山区进行半挖半填的路基施工......想来想去还是那儿的山最大。”
于是笔者不禁又想起他之前对新员工们讲的一句话:“也许山很高,但迈开了第一步,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了,加把劲儿,总会到达高峰的!”
2005年,余登文调至贵州马岭河特大桥任项目副经理,这是当时贵州省内建成的第一座也是最大一座三跨预应力混凝土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横跨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区---马岭河大峡谷。
“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塔吊、拖泵等大型设备,真壮观!那时候和同事聊天时的内容都是特大桥。”为了尽快弥补特大桥知识短板,他在项目前期就参与学习了多个技术方案的编制过程。
“那时候年轻,想学,也敢冲,身边也有很多人愿意教我。”之后,他主持了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上报及评审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他负责引桥工区现场施工管理,编制了10#过渡墩113米高墩身翻模施工的技术方案,还顺利完成了工区29米高填方路基的施工,工作业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获得了五分公司2008年度“优秀管理者”的荣誉称号。
在完成马岭河特大桥的建设工作后,余登文调入汕昆高速公路任项目副经理,负责一工区的施工管理工作。为克服地形条件限制,节约项目成本,他带领一工区全体职工成功克服溶岩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复杂地质条件,采用人工挖孔桩方式圆满完成了桩基施工任务,为后续工区的控制性工程酸枣高架桥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0年,余登文调入荣乌高速准格尔黄河特大桥担任副经理,终于走出了贵州大山,却又来到了条件同样的内蒙。准格尔黄河特大桥是荣乌高速内蒙古段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也是全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设计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被誉为“华北第一桥”。
有过特大桥建设经验后的余登文胸有成竹,他带领工区全体参建人员克服8#主墩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且与勘察设计出入大、孔井渗水量大、228米高塔施工风险高等重多难题,迎着零下20℃的天气坚守阵地,为项目赶超进度硬生生抢出了近两个月工期,助力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二航局优质工程奖”,同时他个人参与研究的课题也荣获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3年末,余登文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调入西成客专项目担任副经理。西成是国内首条穿越秦岭的快速铁路,他主管四、五工区的施工生产管理,负责纸坊1号隧道6Km和2号隧道1.8Km的施工任务。通过落实铁路施工标准化,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打造优秀的铁路施工建设队伍等措施,他所在的工区成为项目部第一个完成隧道贯通任务的工区。
2016年,余登文调任襄阳庞公大桥任项目常务副经理,这是他第一次全面主持的项目管理工作。面对项目标后预算亏损严重的状况,他带领技术团队和商务团队提前策划,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施工工艺、主动沟通商务变更等方式实现了项目扭亏为盈。
为节约成本,余登文带领团队积极寻求各级支持,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化传统铣槽施工为液压抓斗施工,使庞公大桥项目成为了分公司第一个使用液压抓斗机械的项目,这一项为项目节约了近三千万的成本。面对地方政府信任度不够高的情况,余登文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每周保证至少一次汇报工作,最终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桥品牌”实力取得了各方信任。
2018年末,余登文调任襄阳东西轴线项目常务副经理。东西轴线项目是汉江第一条公路隧道、华中首条沉管隧道,是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具有引领内河沉管隧道建设的重要意义。余登文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大承包模式优势,严控成本,力保安全可控、质量可控、进度可控。目前,东西轴线各项建设正阔步前行。
二十余载南北路,脚踏实地登高峰。余登文正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助力祖国伟大交通事业的初心与使命。(撰文: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