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简介:
付望林,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现任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经理。
他长年扎根于施工生产第一线,参与了众多桥梁、公路、码头等各类型工程的建设施工,他曾先后参建了武汉阳逻长江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武汉沌口长江大桥4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是分公司桥梁建设领域的品牌人物之一。

付望林:从工人到走上世界级“建桥”舞台
早春的清晨,长江上寒气未消,200余米高的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缆索股架设现场冷风阵阵呼啸。付望林裹着厚厚的工作服,或站或蹲地沿着施工机器逐一查看,眼前银白色的钢缆束在轨道上滑行,但夹杂在其中的几声“嘎吱”总让他心神不宁。“这些声音是钢缆与滚轴摩擦产生的,都是我们以前遇到过的正常现象,您就别较真啦!”队伍负责人杨才军解释道。
然而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让付望林信服,他沿着近40度的猫道斜坡攀爬,寻找声音的源头,在他的坚持下终于发现了问题:“牵引系统的钢丝绳‘打搅’了,表面变了形儿导致摩擦不均匀,必须马上处理!”不到十分钟,调整后的钢丝绳再没发出过异响,索股的行进速度也提高了好几分——这是付望林扎根一线30多年练就的“绝活”:用长期沉淀出的经验为现场管理与施工加一份“保险”。
从工人成长为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经理,一路走来,付望林始终保持着“泥腿子”的风格,他像铆钉一样把自己“焊”在了施工作业面,“桥是毫米级工程,少盯一厘,心里就空一寸。”付望林说。这位曾参与过武汉阳逻长江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武汉沌口长江大桥4座世界级桥梁建设,参建项目共获得3次“鲁班奖”的建桥能手,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交通建设事业。
从“一把螺丝刀”到“管理大师”
1993年,付望林来到了二航局五公司第一施工处,开始负责船机设备巡查维护工作。当时,作为船机工人的他,随身带着的工具包里放着不同型号的螺丝刀,每天都勤勤恳恳地检修辖区内的机器,不放过一颗螺丝。很快老师傅们就发现,这个沉默的年轻人总是提前到岗,一逮着机会就“问东问西”,巴掌大的巡查日志上写满了笔记。
之后,随着二航局五公司建设业务拓展,他逐渐接触到了混凝土搅拌、电力管理等技术工作。他连续在3个码头项目和2个公路项目“深造”,逐渐学会了现场管理、生产组织等,期间还通过努力取得了武汉市技术类奖项一等奖,心里对工程建设有了些底气。
“我想建大桥。”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二航局开始涉足特大型桥梁领域,付望林在内心也开始萌发这样的愿望。在当时,我国桥梁建设行业快速发展,一时间大桥林立、无数天堑变通途,看着他们的身影,年轻的付望林心生向往。幸运的是,从1997年底开始他得以“圆梦”,作为技术员先后参与了九景高速北港湖特大桥、军山长江大桥、武汉府河大桥等桥梁的建设,并逐步开始负责现场管理工作。
随着现场管理经验的积累,付望林“上手”很快,他管理的工区或岗位,经常是项目上效率最高、质量最优的,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经历阳逻长江大桥的“磨练”之后,他先后出任贵州坝陵河大桥、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副经理,成为大桥建设领导团队的成员之一。
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是江西省筹资建设的第一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跨长江高速公路桥梁,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大桥的质量与外观都有严格要求。为了建设出更高品质的大桥,付望林几乎每天与工人同吃同住,不遗余力地将精力投入到施工管理上。
同时,在项目经理徐刚的带领下,项目部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指点工作,这样的契机让他首次接触到了“建桥明星”杨志德。这位领衔建设了6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大桥,创造了多项中国建桥纪录,助力中交二航局一步步跻身中国建桥“第一军团”的传奇人物,给予了建设团队深远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付望林。
“杨局是‘行走的教科书’,他走过的地方,全都是知识点,”付望林说,“他每次来,都巴不得他能再多留一会儿,我们再多学一些。”杨志德经常是边走边教,凡是眼睛看到的不合理、有优化空间的地方,他都会一一指出来,给出解决办法。从大型吊装设备安装的规范提醒、现场文明施工环境的保持,再到大桥外观的修整,甚至是小到施工铲车的选型,杨志德都给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彼时付望林正值壮年,做出过多项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公司的高度认可,然后在徐刚、杨志德等的帮助下,他又获得了“升级式”的成长,“徐总、杨局这种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和丰厚的建设经验,令我受益终生。”付望林表示。在大家的努力下,九江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使中交二航局在江西省交通厅的信用评价升到AA级,并于2015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后又获得“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而他本人也在这种勤学肯干、身体力行的“劳模”品质的引领下,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逐渐成长为了一名“管理大师”。
长江上“最宽脊梁”的守护者
2020年,付望林调入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双柳长江大桥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项目不仅社会意义重大,还是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程,如何高品质地将大桥建成,成为了他的“新课题”。
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的北岸主塔处于极其松软的泥质粉砂地层,为保证大桥“站稳脚跟”,主塔群桩基础设计深度达到117米,单桩直径为2.5米,这在整个长江流域的桥梁建设中都十分罕见。在当时,如何确保桩基施工的垂直度、进度与质量成了最大的难题。
经过具体分析,项目团队围绕如何保证钻孔速度与质量、如何保证成桩质量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攻关。付望林与项目总工陈诚牵头成立了攻关小组,反复对比理论技术与现场实际效果,寻找着“最优解”。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攻关小组通过改进钻机钻头与钻孔工艺,成功解决了速度问题。而对于成桩的质量,付望林更加“执着”。
钻孔深度达到了126米,符合常用规范的泥浆已难以适用于现有的桩基浇筑,而这种泥浆作用于保持孔壁的稳定和防止泥沙沉积,是保证成桩质量的关键。在施工进度推进会上,项目团队针对是否重新调配泥浆进行了激烈讨论,部分施工班组认为目前胶体率达到96%以上,含砂率达到2%以内的泥浆已经达标了,不用再费时费力重新调整。而付望林等人的想法最终征服了大家:“磨刀不误砍柴工,调整泥浆不仅是为了更快清孔,更是为了减少桩底沉渣,是十分有必要的。”最终,在多方配合下,项目团队调制出了胶体率98%、含砂率低于0.5%的超高标准性能泥浆,有效保证了桩基成孔质量,经检测,60根桩基均为一类桩。
“品质建设绝非简单的‘达标验收’,更是通过技术、管理和责任的融合,打造一座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经久耐用的大桥,”在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付望林不断有新的感触,“新质生产力是我们的重要突破口。”
为了让桥梁智能建造技术在项目部落实落地,付望林主导开展了攻关,协同项目团队与二航局总部技术团队共同探讨研究,并结合在深中通道、龙潭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上的成功使用经验,让最新代一体化智能筑塔机与湖北省首条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在项目部成功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质效。
同时,为了实现“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的建设愿景,建设团队为大桥“量身定制”了一套“智慧主缆”系统,其中3根索股内置了应变、温度、湿度传感光缆,还创新性的在主缆中央增设了除湿通风管道,成为世界首个设置主缆内外双循环除湿系统的大桥。“‘智慧主缆’系统能及时掌握主缆各项性能并加以调控,实现对主缆应力及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减小自然环境对主缆的腐蚀,大大延长了主缆的使用寿命。”付望林激动地说。
天命之年,付望林再次站上了世界级“建桥”舞台。“桥的寿命不是算出来的,是一代代造桥人用掌心温度‘捂’出来的,当好长江上‘最宽脊梁’的守护者就是我的责任与使命。”付望林说。如今,双柳长江大桥已经完成主缆架设工作,在他主导的“智慧主缆”系统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与江面货轮的汽笛声交织成曲,这位“土专家”早已将心语写在了脚下——真正的品质,始于毫米级的较真,终于百年计的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