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苗族好斗牛斗鸡,如果不是今年来贵州施工,正好住在苗寨,也就难得一见。前几天听村民讲9月16日要举行斗牛赛,一直放在心里,这不,上午从三江乡办好事情,就急急赶回来,还是晚了点,他们已经开始了,来不及换衣服,把行李一放就赶往斗牛场。 斗牛场,乡民称为牛塘。喇叭型,进口在西边,较小,约五米宽,与地面相平,逐渐降坡,成塘,当然塘内无水,设暗沟排出,面积三百平方左右,塘周用石快垒筑,高约两米。北边高处为观礼台,有古树,据村民介绍有的树龄好几百年了。东边为一新建公路,贯通全村,南边为村民的粮仓,一年的口粮都在此。 一般一头牛先入牛塘等待,牛主或者斗牛士,抓其牛鼻,使其原地慢慢旋转数圈,问之,熟悉场地,呵呵,如同现在体育比赛,也需要熟悉环境一样,真是理相通。后用手轻抚项,使镇静。 铜锣从远到近、由慢到快、有轻到重急促响起,一牛至。性慢者,蹒跚而来,不慌不忙,该牛不好斗;性急者,随锣声由慢到快奔跑而来,好象听到了战斗的号角,冲入近来。牛主早就把牛绳准备得很短,只需从牛鼻环抽出即可。 开始两牛还没进入状态,互相试探,有时互相嗅其气味,甚至认为是母牛,欲与配,结果可想而知,哄“塘”大笑;特别是对刚开始可以比斗的牛(一般4岁那样,7岁的牛,就很有经验),需要斗牛士用竹条或木棍,抽其尾部,挑逗,使其激怒;对于打斗后塘内留下一牛,则不然,无需斗牛士帮助,看见另一牛进入,该牛马上冲上,战斗即可开始。开始以牛头对顶,试探性进攻,当感觉不是对手,有时只需一回合就从进口处落慌而逃,围观者大笑其胆怯;激烈时,牛角发挥作用,有经验者用牛角大力摆动冲击,或用角挑牛项,或用角压牛头,使之失去平衡。此时牛背如弓,四蹄发力,两者实力相当,牛角都搅在一处,牛面整个触地,鼻息声声。难解难分时,两斗牛士用特制绳索分别缚牛一后腿,众人奋力分开。即使众人分之,但斗红眼的牛,仍然努力想往前冲,没比出个高低,心有不甘的感觉。此时的牛,不比平常时的牛那么听话,要重新抓住牛鼻环还不容易呢,需七、八人围住,很小心和仔细着,一小伙子终于用他手上的带钩的木棍勾着了,这样,牛就不再激动,顿时变得温驯。 比赛前几天,广播就通知大家做准备了;比赛时需要有一人敲锣,锣,是斗牛一个信号,我想使牛形成条件反射,这不,听见锣声,在牛塘里的牛,马上就绷紧四肢,昂起头,竖起耳,眼看锣声的方向,做好充分准备,看来者何人,可堪一击;五六人做斗牛士,负责维持秩序,如接牛送牛、挑逗公牛、分开两牛,终止比赛,对斗牛士来说,需要一定胆量和经验,对打斗不激烈的公牛,他们需要用竹条抽打时,就要小心,不然会误伤自己,我还没问会不会发生这样事情。突然一牛落败,会冲向他们,需及时躲避,同时还要及时截住追赶着公牛冲出牛塘;再个危险就是准备分开两牛,用绳索缚腿时,打斗着的牛,位置摆动不定,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这时动作要快,要准,有时需要几个回合才可缚着。缚住一头牛时,还不能分开,不然该牛失去平衡就要吃亏,弄不好要受伤,这样,一斗牛士要拿着绳索一端,随着打斗着公牛体位变化,满塘跑,以免牛绊着绳索,结果自己也弄得满身污泥。当两牛后腿都缚着,围观村民及时跳入塘内,从相反的方向奋力拖着公牛后退,斗牛士从中间拿竹枝吓退斗牛,一局结束。 对斗牛的培训,除开锣声刺激外,还需训练。两头刚进入塘内的牛,一开始是没有激烈争斗的,有的,只是互相打招呼那样,有点,还懒懒在塘内打个滚,好象比赛与它无关。让它熟悉下场地,就牵出塘外,等别的牛比赛结束,马上放入,此时,斗红眼的公牛,还以为是刚才那头,会立刻与之斗,被迫应战,次数多了,也就成熟一头好斗的公牛。 比赛是娱乐性质,一般五六回合即可。很少伤害到公牛,只见一牛眉间破皮;一牛摔倒后,被顶了下后腿,旋即终止比赛,赶出塘外! 特制绳索,一端园环,中粗,尾细,柔软,丈许。 打斗的牛都是公牛,力大,雄性荷尔蒙而好斗吧。 参加和观看的人多为男性,包括小孩也是。只见几个年纪较大阿婆远观,其他女性为什么不来,就不得而知。好象斗牛,是男人的事情似的,可能她们在忙家务吧。这,是否是传统?不知! 听村民说,此次比赛不是最好看的,等到插秧结束,新谷收获,或者重大节日,比赛更加精彩,期待着。重大节日比赛,胜者,奖励50元,败者30元,呵呵,意思意思一下。 土著在深山老林,都那么具有乡土气息,还能把一个传统承接下去,还能在三月无闲人的季节,进行斗牛比赛,原滋原味的斗牛,不带点功利,自娱自乐,我想这样的民族是胸怀豁达、乐观向上、充满斗志的。传统的、原始的、乐观的、进取的,都值得我们去牢记! 今日云雾终于散去,好不容易放晴了,夜空,月如银,星为之暗淡,远山黑黝黝,如巨人卧俯!鸟更尽,流浪的人儿,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