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首页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参观华西村有感

发布时间:2010-05-24阅读次数: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项目部组织青年人来到久负盛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参观学习。沿途,我们分别游览了华西百米金塔、万米长廊、华西科技农业生态展览馆、世界公园、华西天安门、华西万米长城等景点,更有幸聆听了已是耄耋之年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所做的华西发展史的报告。
登上华西金塔15楼的观光台,整个华西的景象尽收眼底:只见村南面是一排排的三层别墅,布局合理,规划整齐。沟通全村的蜿蜒长廊,有5000米,如同北京的颐和园。华西人这样形容自己:“远看华西像林园,近看华西像公园,细看华西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现在华西村资产最少的人家也在100万元以上。2008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450多个亿,人均年收入10万以上,在华西村大家庭里,村民们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丰足,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幸福。
参观完,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在华西村,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能取得如此成就,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聆听了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所做的华西发展史的报告。听了他的报告,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华西村在对社会主义的定义上见解独到,工作务实。全国都在讲社会主义建设,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而华西村自己立了一个“土标准”——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幸福的三个标准分别是: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从这点上看,华西村要务实得多。说得再好,干得再多,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硬道理,才是判断领导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高度统一。对于上级的方针政策,华西村并不是一味照搬的教条主义,也不是做给上面看的形式主义,更不是执法霸道不体察民情的官僚主义。而是充分领悟中央的思想,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新农村社会主义道路。华西的成功,主要是听了“三句话”: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一切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举个例子,华西村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华西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坚定性令人叹服。
三、坚持物质精神文明两手抓。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依法治村,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只看重眼前利益,却无长远的发展规划。而到了华西村,看到的一幕幕景象,让我看到华西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华西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体制。华西村的发展,充分体现一个好班子特别是一个好书记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他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正是因为有好的领导班子,创建了好的体制,才真正实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如今的华西已经实现了“学有优教”、“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保养”。而从20016月开始纳入华西村的周边24个村,也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在大华西建设中,无论是建房筑路,还是移坟迁墓,周边村的老百姓无一怨言,一呼百应。这让我想到了中央提出的发展和谐社会,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虽然这次参观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但留给我的记忆是永恒的。实事求是、抢抓机遇、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这些精神在华西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好的制度、务实的工作是多么重要。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一定会把华西的经验、华西人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